报业史志资料的收集渠道与方法:收集就业信息有哪些有效的渠道

功夫在“史”外,资料收集修志的基础      1.资料要丰富   大量丰富真实的资料是一部志书成功的基础。

志书有若干特性,如资料性、系统性、真实性、权威性、科学性、思想性、实用性等等,但是,最显著的三个特性就是:“资料性、科学性、思想性”。

没有资料性,就谈不上科学性和思想性,因为志书首先是一部科学的资料性著作,它比任何一门科学更依赖于资料

大家知道,材料对新闻写作来说,是第一位的,没有大量丰富真实的材料,就写不出好的新闻作品。

同样,没有大量丰富的资料,就不会写出一部质量上乘的志书

按一般规律,人志资料收集资料的比例大约是1:10~1:15。

也就是说,一部志书,最后出版的可能是50万字或者100万字,但是,他收集资料可能是500万字到1000万字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仅收集资料就花了25年的时间。

以《烟台报社志》为例,最后出版的是45万字,可是我们收集资料大约有400万~500万字,用浩如烟海来形容并不为过。

如果把一部志书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资料就是钢筋、水泥和砖瓦砂石。

2.资料要真实   前面讲的是量的概念,现在讲的是质的概念。

资料不仅要大量、丰富,还要真实、可靠。

做不到这一点,就要出“豆腐渣”工程。

你的材料质量不好,有的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你用这些劣质材料建大楼,建到最后,只能是轰然倒塌。

我们烟台市第一轮修志,有一部县志,书都出版了,但是发现有多处因资料不真实而造成的硬伤,最后,只好先封存,后报废,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教训十分深刻。

广开“材”源,收集渠道多多益善      资料收集渠道很多,特别是报社,更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修志的实践中,我们主要利用了这些渠道收集资料

1.报纸书刊   此次修志,《烟台日报创刊60年的报纸合订本成了我们获取资料的重要渠道

在查阅报纸合订本的时候,我们按照提纲要求,按时间段分工负责,综合收集,将需要的资料该摘录的摘录,该复印的复印;在撰稿的时候,资料共享,按分工的内容各取所需。

我们的《大事记》和《报道内容》两章的主要内容都来自报纸合订本。

除此之外,我们报社在过去60年的岁月中,先后编印、出版过一些书籍和刊物,像《烟台日报创刊40周年纪念文集》、《战火中的胶东报坛》、《烟台报业志》、《创刊初期的烟台日报》等,我们经过努力,也基本收集齐全,这些也是我们获取资料的重要渠道

2.文书档案   文书档案是较为可靠的资料

在此次修史过程中,除了部分党委会议记录外,我们查阅了本单位的绝大部分文书档案。

因为我们报社先后隶属过市委,地委,报纸名称几经变化,档案记载也比较分散。

因此,我们查阅过芝罘区(原烟台市),烟台市、山东省三级档案馆中与《烟台日报》有关的档案资料,如,“胶东区党委关于收复城市的工作指示”(记录《烟台日报创刊前重要背景的文件),我们就是在烟台市档案馆查阅原胶东区党委的档案时发现的。

3.采访座谈   采访和座谈也是我们获取资料的重要渠道,特别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的人物,我们先后多次召开座谈会或个别采访,座谈会上,大家互相回忆、印证,共同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大好机会。

如,关于《烟台日报创刊号开本、版式的认定,原来的一些资料中记载,有说是4开2版的,也有说是8开2版的,准确的说法到底是什么,在一次座谈会上,我们创刊号带到现场,经印刷行业的专家们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定为4开单面2版,全红印刷,铅印报,为了收集资料,在参与创刊的6个人中,现在还活着的有3人,我们全部走访,有的甚至不止一次走访。

4.实地查勘   由于时过境迁,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场景已经严重损坏或不复存在,为了记述准确,我们还要进行实地查勘。

如,《烟台日报创刊初期,由于时处战争年代,局势动荡,烟台报社址先后经过5次迁移,我们全部――实地查勘,那些还没有损坏,那些已经在城市建设中不复存在,我们都记录在案,给后人一个交代。

5.发动群众,广泛征集   既然志书编纂是官方行为,那么,资料收集就不仅仅是参与修志的几个人的事情,我们先后三次下发通知,还在报纸上刊登启事,广泛发动全报社甚至全社会的力量为我们提供资料,提供线索。

如,我们在编撰《编采系统》一章时,就有一位已经调离报社的老同志为我们提供了1958年报社编印的一本实物资料《编采流程与制度》。

还有一幅报社旧址的照片,我们反复查找,都没有找到下落,我们分析,报社一位管过基建的老同志手里可能有,但这位老同志已经离休多年,那段时间又因患癌症做了手术,待他病情稳定后,我们登门拜访,他也反复查找,终于找到这幅珍贵的照片。

6.利用网络,收集线索   本来,网络上的东西,可信度比较低,但是网络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通过这些线索,我们再查找一些资料

如,我们有一位报头字的题写者,编委会决定写入《人物传略》一节,但是这个人已经去世近10年,原工作单位与他的后人我们都联系不上,有关这个人的背景资料我们知之甚少,我们就通过网络上查找,因为他是知名的书法家,很快找到大量资料,又通过其他文字资料相互印证,并经书法界权威人士认定,最后定稿。

科学组织,讲究收集方法      资料收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讲究方法,不能大轰大嗡。

我们的方法有两条:      1.统一拟定提纲,分头收集整理(分进法)   在拟定提纲后,我们部署报社各单位、各部门,根据提纲要求,分头负责各自分工的资料收集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能减轻修志人员的负担,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由于是单兵作战,加之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收集资料质量会大打折扔再加上不是专业从事这项工作,需要抽空干,因此时间上会拖得比较长。

作为资料初选,可以考虑,但使用起来必须慎重。

2.速调精干力量,专题收集整理(集中法)   由专业人员或者骨干按年度或按内容分工负责,集中收集,这样收集的材料质量较高,重复较少。

我们到区,市、省三级档案馆去收集资料,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资料是基础,收集很繁琐。

前几年有一句话叫做态度决定一切。

这话用来说明收集资料,恰如其分。

资料收集要秉“三新”(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吃“三苦”(辛苦、困苦、清苦),坐稳屁股,耐得寂寞,方能修成正果,取得真经。

(作者单位:烟台日报传媒集团)。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