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硬化

作者:刘江伟,张永久,雷涛,张雷华,王江,吴辉,梁晓丽。

【关键词】 背驮式肝移植肝硬化

2004年11月和12月我们应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式成功为2例终末期肝硬化患者实施了手术,目前两位患者存活良好,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1.1 例1,男性,41岁。反复呕血、黑便8年,腹部胀满l年。于1996年发现乙肝“大三阳”,1997年行胃大部切除手术,2003年8月在我院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脉系统分流术(TIPS),先后20次消化道大出血,术前1年发现糖尿病,靠应用胰岛素维持。查体:面色灰暗呈慢性肝面容,明显贫血貌,极度消瘦,体质量55 kg,腹部膨隆,腹壁浅静脉明显曲张,腹部有大量腹水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血常规:HGB 55 g/L,WBC 1.8×109/L,PLT 24×109/L。肝功能:血清白蛋白25 g/L,肝功能Child C级,总胆红素36 μmol/L,血BUN 10.12。HBV基因拷贝数:9.56×109/ml,HBsAg(+),HBcAb(+)。患者于2004年11月25日再次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给予紧急抢救,并下三腔管 12 h 后止血。诊断:(1)终末期肝硬化失代偿期;(2)上消化道大出血。2004年11月28日在全麻下行改良背驮原位肝移植术。腹腔内有腹水6 000 ml,切除病肝,门静脉主干内充满血栓,术中取栓。

1.1.2 例2,男性50岁。发现乙型肝炎15年,反复腹胀纳差6年。患者于***年体检中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998年以来因腹胀、纳差多次入住我院消化内科,经抽腹水、利尿等治疗。查体:轻度贫血貌,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面部散在蜘蛛痣,腹部膨隆,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肝区轻度叩击痛,腹部移动性浊音(+)。化验:血小板减少,40×109/L,粪潜血试验(+),总胆红素21 μmol/L,乙肝六项:HBsAg(+),HBcAb(+),丙肝抗体阳性,心电图提示:不完全左前分支传导阻滞,T波改变,肾脏ECT检查提示:双侧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双肾功能严重受损,磁共振提示:肝硬化、肝脏萎缩,脾大、腹水。诊断:(1)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大量腹水;(2)丙型肝炎。2004年12月28日在全麻下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术中见门静脉主干前壁有附壁血栓向远侧延伸至肠系膜上静脉,肝左右动脉变异,其中肝左动脉直接于腹腔干发出,肝右动脉自胆总管右侧发出,肝左动脉较细,故分离出脾动脉起始部,远侧切断结扎,近侧与供体肝动脉行端端吻合。

1.2 手术方式。

除常规供肝的切取、保存、修整,病肝的切除及供肝植入外,我们采用改良的背驮式肝移植术式:病肝切除后将受体肝右、肝中、肝左静脉以4—0prolene线缝合封闭。供肝修剪时将下腔静脉上端及下端以4—0prolene线缝合封闭,在下腔静脉后壁中央开一长4~5 cm 卵圆形口。植入肝时在受体肝静脉开口下方约1 cm 的下腔静脉前壁处剪去一块长约4~5 cm,然后与供受体下腔静脉以4—0prolene线侧侧吻合。

2 结果。

2例患者均于术后1个月出院,目前两位患者均存活良好,生活自理,能够从事正常的日常活动,肝功能正常,无血栓形成、排斥反应及胆道并发症等。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