氛围营造方案_营造自主、开放的大众话语空间

电视面对面”所营造的大众话语空间,需要“我”和“你”的参与,也需要调动不在现场的“他/她”――公众的参与,这就决定了电视面对面”的访谈不仅需要展现“我”和“你”的主体意识,也要尊重“他/她”――不在交谈现场的第三方的主体意愿,调动他们参与到电视面对面”的过程中,共同营造开放的大众话语空间。

参与电视面对面”交谈的双方既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也是社会中的成员,双方在平等前提下的主动参与实际就是指交谈双方作为独立的人格主体参与电视面对面”的过程,这一点在前文已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在此不再展开。

双方共同设置谈话议程体现出访谈参与者对话语权的共同掌控。

电视访问者访谈开始之前,头脑中已经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对于问题的重要性和先后顺序做出了安排,并设想如何将人物的回答纳入到这一框架中,访问者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设置话题的主动权。

但被访问者可以选择回答或不回答记者的问题,可以选择认真回答或一带而过,记者不能强迫对方回答某个问题,因此电视面对面”只有在访谈双方的互动和配合中才能进行,人物同样掌握着谈话议程的主动权。

叩问回应中不断推进谈话则体现了交谈双方话语深度的追求。

约翰•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中曾经引用英国小说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话:“你提出一个问题,就像投出一块石子

你静静地坐在山头;石子滚远了,再接着投下去。

”(1)约翰•布雷迪将采访的过程比作投石子,投出去一块石子就会产生某种影响,这类似于采访对象的“回应”,当石子滚远了,采访对象的“回应”也会消失,记者要接着投下去,布雷迪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记者叩问要不断地激起采访对象的“回应”。

2002年“面对面”栏目制作样片《与神话较量的人》,其中有几个段落就是通过双方的“叩问”与“回应”不断推进访谈,让访谈变得更加精彩的过程。

受篇幅限制,这里列举其中一个段落。

记者:你指的这个因素是权力吗?   刘姝威:你说呢?   记者:我问你。

刘姝威:我问你。

你听了我讲述的话,你认为这个因素是什么?   记者:你是当事人。

刘姝威:这个问题我想应该让公众来分析吧。

……   这段对话可以说是“针尖对麦芒”,从表面上看似乎双方互不相让,实际上双方是在“叩问”与“回应”的过程中将谈话推向深入。

记者刘姝威求证“你指的这个因素是权力吗?”,刘姝威反问记者“你说呢?”,她向记者做出正面“回应”的同时,反过来也在“叩问记者,而记者此时不论是保持沉默,还是发表自己的看法,都是对采访对象的一种“回应”,但积极的“回应”才能转化为“叩问”,并激起采访对象进一步地“回应”,因此记者的“回应”是“我问你”,这个“回应”相当于一个反向的“叩问”,但刘姝威十分巧妙地“回应”:“我问你。

你听了我讲述的话,你认为这个因素是什么?”,再一次将问题抛给了记者,记者仍然以“叩问”的方式“回应”:“你是当事人”。

如果没有这句话,记者就输给了对手,采访就无法到达记者最后想要的落点,因为他没有扮演好一名“叩问者”的职业角色。

注释:   (1)[美]约翰•布雷迪:《采访技巧》,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63页。

(作者为云南省丽江市副市长,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插图:孙以增作。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