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陶瓷枕选粹_陕西博物馆网络预约

陶瓷枕是我国古代夏令避暑的寝卧佳品,又是雅俗共赏的工艺品。

它以独特的造型,丰富多彩的装饰题材和多种多样的装饰技法而独具艺术特色,在陶瓷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陶瓷枕始于隋,盛于宋、金,历代相承不衰,尤其在民间颇为普及,亦最能反映当时的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

由于时代不同,窑口不同,以及人们思想意识和社会风尚的变化,其造型、纹饰装饰技法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本馆藏有一批唐至元代的陶瓷枕,不乏精美之作,经整理介绍如下。

一、陶瓷枕的选介      1.三彩方枕:(图1)长11.6厘米,宽8.5厘米,高5.5厘米

陕西唐墓出土。

长方形,浅绿色底,各面均有四至五组黑线描绘的阴刻菱形小花朵,上、下面花芯为黄色,色彩明快亮丽,纹饰排列整齐有序。

侧有小孔,胎灰白。

制作颇为工整、精巧,花朵绘制得一丝不苟,色彩富贵艳丽,釉色晶莹润泽,是三彩器中的精美之作。

2.三彩狮座枕:(图2)长12厘米,宽8厘米,高?厘米

1985年陕西渭南征集。

椭圆形底座上有卧狮,狮背驮椭圆形枕面枕面微凹,上刻花卉和如意云纹。

通体施黄、绿、褐三色釉,自然流畅。

狮子怒目圆睁,须毛奋扬,形象威严神气。

狮子素被视为祥瑞之兽,以威武猛烈见称,佛家以为狮吼能使群兽,陵伏。

由于其形象雄壮可爱,古代多以狮子形象做装饰

此枕形体小巧,可能是医用脉枕。

3.三彩犀座枕:(图3)长15厘米,高9.8厘米

铜川市耀州窑遗址出土。

犀牛卧于长方形底座上,背驮一花叶形枕面枕面两端上翘,中间内凹。

犀牛突眼大鼻,嘴角伸出两颗长齿,头顶有一犀角,全身刻鳞纹。

通体施黄、绿、褐三彩,釉面莹润光亮,釉色熔融,互相浸润,形成斑驳淋漓的色彩。

史载:我国古代原产犀牛,唐代时野生犀牛已基本绝迹,越南国曾于“贞观初遗使贡驯犀”,把驯犀作为珍禽异兽献于唐朝廷。

此枕色彩绚丽,犀牛形象逼真,造型别致,是唐三彩中难得的艺术佳品。

4.白釉黑花荷莲纹瓷枕:(图4)长24.5厘米,宽19.5厘米,高11匣米。

1983年从北京文物总店调拨。

圆形台座上有如意头状枕面

白釉为底,枕面周边用墨彩绘出宽边,中间黑色方形开光内绘黑花荷莲纹,荷叶上的叶脉又用锐器划出,黑花白线,简洁明快,立体感强。

开光外两边绘花结纹,台座底部黑色宽边。

胎青灰,瓷化程度高,侧有小孔。

为宋代磁州窑所产。

此枕绘画技艺精湛,用笔简练洒脱。

这种用锐器划出细部的装饰手法,富有一种笔情墨趣。

磁州窑观台镇遗址发现了许多如意头形台座枕残片,和此枕特点有相似之处,由此判断此枕可能是观台窑生产,为宋代流行的式样。

5.白釉珍珠划花折枝牡丹纹枕:(图5)长30.5厘米,宽22厘米,高12厘米

1951年本馆征集。

枕为圆梳形。

通体白釉泛黄,枕面划折枝牡丹纹,空白处珍珠地密集。

胎灰白,后墙有孔。

珍珠地及纹饰呈黄褐色。

构图线条流畅,为北宋磁州窑系所产。

珍珠划花是晚唐兴起于河南密县窑的一种装饰技法,它是借鉴唐代金银器錾花工艺而创制的一种工艺,装饰效果独特。

北宋以后传播到河南登封、鲁山、宝丰、修武、新安,山西介休、河津、交城和河北磁州窑

珍珠划花工艺增强了图案的装饰意味,成为宋代北方民窑中的特殊产品。

6.白釉珍珠划花缠枝花纹枕:(图6),长3l厘米,宽22.5厘米,高12.5厘米

汉中征集。

枕为四瓣轮花形。

通体白釉微泛黄,枕面划缠枝花纹,空白处珍珠地,花纹与珍珠地呈红褐色。

枕侧细线区分前后二部分,前面划规矩的朵花纹,间以珍珠地;后面划花卉纹,间珍珠地。

花纹细致入微,一丝不苟,珍珠地密集、匀称。

制作工整,枕墙孔,为珍珠地工艺中的精美之作。

登封窑的珍珠地排列整齐,为同类装饰之首,此枕可能为北宋登封窑所产。

7.白釉珍珠划花缠枝花纹枕:(图7)长43.5厘米,宽18厘米,高13.5厘米

1959年本馆征集。

枕呈腰圆形。

釉洁白润泽,枕面划缠枝花纹,空白处为密集的珍珠装饰

枕侧细线划分前后左右四部分,每部分均划花卉纹。

花纹与珍珠地呈褐红色。

胎体厚重,胎质灰白细腻,底无釉,后墙有孔。

其构图清新、生动,纹饰活泼、自由,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腰圆枕是由圆梳形枕演变而来,盛行于北宋和金代

枕为磁州窑系所产。

8.三彩荷叶孩儿枕:(图8)长33厘米,宽15厘米,高16厘米

1979年陕西省周至县玉竹村出土。

长方形圆角底座上有一侧卧男孩,男孩身上为一荷叶形绿釉枕面

所塑男孩眉目清秀,面带微笑,头发从中间分开分别在耳后扎成两髻,头发前面有两个花卡做装饰

身着黄色衣裤,镶绿色边,手抱小动物,赤脚。

手、脚均带镯,显得活泼可爱。

古人认为孩儿枕宜男,反映了中国传统观念中“多子多福”的观念。

孩儿枕出现于北宋,一直沿续至金代

枕为磁州窑所产。

9.白釉黑花卧女枕:(图9)长46厘米,宽12厘米,高20厘米

1983年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附近出土。

枕为一女孩曲膝左侧卧状,其腰身圆平微下凹,形成舒适的枕面

女孩扎两个小辫,左手枕于头下,双腿弯曲,悠闲自如。

枕面与衣衫为赭黄色,枕面中间绘黑色花卉,衣衫上绘黑色桃花纹,黑色领边上饰有珍珠

枕底墨书大定十六年五月”七字,即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年)。

因之此枕亦成为断代的可靠标准器。

金代扒村窑生产的卧女枕,多以赭黄色化妆土为衣着。

1983年河南淇县北阳乡残墓中出土一件金代卧女枕,和此枕如出一人之手,非常相似。

上海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均收藏有扒村窑生产的卧女枕,其造型、装饰技法、彩绘等特点和此枕也如出―辙。

据此,此瓷枕应为金代扒村窑所生产。

10.白釉剔花婴戏莲纹枕:(图10)长45厘米,宽18厘米,高11.5厘米

1956年西安附近出土。

枕为八角长方形。

枕面装饰采用白釉剔花技法,形成褐地白花。

共三部分内容:中间婴戏莲纹,两边均为莲花纹。

婴孩肌体丰满,赤身裸体,双手拉扯莲茎,戏于莲花之中,顽皮动人。

画面自然活泼,手法简练,寥寥几笔神情意态栩栩如生。

胎灰白,釉莹润,右墙有小孔。

此枕的制作过程是先在成型的枕面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刻出纹饰后把纹饰以外的地子剔去,露出褐色胎地,最后挂釉高温一次烧成。

这种装饰流利洒脱,别具一格,酱白两色相衬,纹饰突出醒目,略具浮雕感。

白釉剔花装饰以河北磁州窑为代表,另外河南登封窑亦烧此品种,风格与磁州窑相类似。

八角形枕在北宋晚期非常流行,一直延续至金代

这种平面大小有异,体积较大的枕可能为金代瓷枕。

11.三彩划花折枝牡丹纹枕:(图11)高9.5厘米

1952年征集。

枕为圆梳形。

枕面划花折枝牡丹,花为赭色,枝叶绿色,枕周边划双线纹,并绘绿色宽边。

枕侧绿釉,后墙有小孔。

造型规整,胎体较轻,胎土黄,瓷化程度高,几笔简单的刻划分外流畅,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12.三彩划花虎纹枕:(图12)长25厘米,宽11厘米,高18.5厘米

1985年陕西省韩城县安吉寨出土。

枕为扁瓢形。

枕面划花卧虎,虎为鼓目锁眉,形象生动,以黄釉绘成,周围绿釉衬托。

枕墙黄釉,印花锦纹,后墙有小孔。

胎色红,胎骨较松疏,硬度较差,有较厚的化妆土。

画面构图简练,线条粗壮均匀,流畅自如。

釉色鲜纯正,对比分明。

虎被视为瑞兽,作为勇猛的象征,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形象,虎纹在金、元时再次广为流。

扁瓢形枕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造型,大概为金代某一地区烧造和使用。

13.三彩剔地划花婴戏纹枕:(图13)长24厘米,宽10厘米,高8.5厘米

1985年陕西省韩城县安吉寨出土。

扁瓢形。

枕面剔地划花婴戏纹,婴孩为粉白色,光背赤腿,颈带如意圈,手带玉镯,身上缠有一条飘起的绿色绸带,婴儿为爬卧状,正回首顾看身后的一只绣球,生动活泼。

纹饰凸起,有立体感。

枕为深绿色底,黄色宽边。

枕墙四侧黄釉,印锦纹。

胎色红,化妆土甚厚,修胎细致,后墙有小孔。

图案规整,线条流畅,刀锋刚劲有力,釉色厚而艳丽,画面生动逼真。

14.三彩剔花花卉枕:(图14)长40厘米,宽17了厘米,高10.5厘米

陕北清涧征集。

枕呈不规则六角形,平面大小不同,枕的前、后面较平直,两侧面为八字外撇状。

枕面稍下凹,并剔花折枝花卉,花的轮廓涂黄釉,白花,绿叶,墨绿色底,黄釉宽边。

纹饰凸起,有浮雕感。

枕前墙印锦花纹,后墙浮雕朱雀、人物纹,均涂黄釉。

胎土红,后墙有小孔。

金代流行的式样。

15.三彩叶纹枕:(图15)长36厘米,宽15.5厘米,高13厘米

1956年西安曲江池西村元代段继荣夫妇墓出土。

枕为长方形,枕面稍凹,用黄、绿、红彩绘成由花卉纹、十字纹等组成的树叶纹,周边绿色宽边和黄色窄边。

枕墙绿釉不及底,前墙有小孔。

胎土黄、细腻。

据其墓志记载,段氏卒子壬子年,夫人卒于乙丑年,于乙丑三年合葬。

由此推知这种叶纹枕流行于金末至元初。

二、陶瓷枕相关问题探讨      本馆所收藏的陶瓷枕,形制上有箱形枕、兽形枕、人形枕;时代上主要从唐至元,为枕的最盛行时期;从窑口上看,以北方磁州等窑口所产最为多见。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诸省,其生产数量之多,影响之大,流传之广,为民间瓷窑之首。

它最突出的特点即面向大众,面向生活,以富有乡土气息与民间色彩见称。

工匠们没有约束和限制,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用笔简练流畅,自由奔放,表现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反映出民间艺术豪放朴实的风格。

1.磁州窑高超的化妆土艺术特色:从馆藏陶瓷枕来看,磁州窑巧妙利用化妆土是其一大艺术特色。

磁州窑化妆土最早为白色优质瓷土制成的泥浆,是为了适应粗瓷细作,掩饰胎体缺陷。

后又出现了有色化妆土。

白釉黑花卧女枕,其赭黄色衣衫即施了一层赭黄色化妆土,上绘黑花,再施透明釉烧制而成。

白釉剔花婴戏莲纹枕是在较厚的化妆土上进行剔刻,再剔去纹饰外的化妆土,亦是化妆土艺术的变化。

珍珠划花枕,亦先施较厚的白色化妆土,经刻划纹饰、戳印珍珠地后,又在纹饰内着一层色粉,(有的不着色粉)用力蹭擦,使花纹、珍珠地的凹处着满色粉,施釉烧好之后,纹饰内呈褐红色,非常漂亮。

化妆土不同的使用,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使化妆土成为一种装饰艺术,并达到了高超的水平。

2.关于金三彩:关于金代三彩枕的断代,主要从造型、釉色、胎以及与河南所出有纪年的金代三彩标准器参照而定。

过去传统观念认为宋、金时期生产的三彩统称为宋三彩,近年来根据新的考古资料研究,有金三彩之说,其特点为施有较厚的化妆土;釉色厚而鲜艳、纯正、润泽,填色规整;装饰手法以划花为主,刻、剔为次;线条粗壮匀称,流畅自如;多为生活实用器;烧成温度高。

烧制窑口有河南巩县、登封、鲁山、禹县扒村、宝丰和磁州窑等。

元初三彩叶纹枕虽是三彩的延续,但其质量明显下降,已渐趋衰落。

至明、清时期,三彩逐渐转向了建筑材料方面。

3.断代的沿袭性:关于陶瓷枕的断代问题,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承袭关系,即每一个朝代的更换,不可能马上表现出明显的变化,稍上推和下延均有可能,如宋末金初和金末元初的陶瓷棚眺断然划开。

因此―个时代的特征应该是指―个阶段所流行的主要特点和风格,其变化是逐渐和缓慢的,这样认识是比较客观的。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