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机水稻栽培技术

摘要简单介绍了有机水稻栽培技术,包括生产基地的选择与建立、育秧前准备、培育壮秧、合理稀植、肥水运筹、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有机水稻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有机水稻;培育壮秧;合理稀植;肥水运筹       有机稻米因其满足了消费者吃的安全、吃的放心、吃出健康的消费需求而倍受欢迎,因而有机水稻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有机稻米的生产是在相对封闭、特定的生产单元,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的生产标准,依靠与其生产标准要求相配套的栽培技术生产有机食品的原料。

有机水稻生产过程严禁使用转基因生物及衍生物,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合成肥料,禁止使用未经腐熟的人粪尿、畜禽粪便,使用时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以杀灭寄生虫卵、病源菌,处理过程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物质,所有这些禁令使得有机水稻栽培必须摒弃化控调节和化学防治病、虫、草害的方法,而以稀播水育旱管培育壮秧,以产定量,执照计划单产确定有效穗数,严格控制无效分蘖,调控群体大小,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精细稻田水的管理,量化用水,突出以水调肥,促进穗大籽饱等为内容的栽培技术生产有机水稻

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生产基地的选择与建立   有机生产基地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1995)[1]中的二级标准,农田灌溉用水水质符合(GB5084)[2]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1996)[3]中二级标准和GB9137—1988 [4]的规定;边界清晰,水土保持良好,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

为了防止有机水稻生产区域受到邻近的常规区生产污染的影响,应设置如围墙等类物理障碍物,或不低于10 m宽的缓冲带,以防止邻近常规生产地块的禁用物质的漂移,保证有机水稻生产地块不受污染。

有机水稻基地周边设置莲池、蓄水池等以提供稻田害虫的天敌(青蛙、赤眼蜂等)寄居活动的场所,保持生物多样性,加强稻田天然防控病虫害的能力。

有机水稻生产必须通过专门的认证机构的认证,从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开始管理至获得有机认证之间的时段称为有机农产品的转换期,有机水稻的转换期不能低于24个月,这就要求基地的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必须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论文代写   2育秧前准备   选用非转基因优质综合抗性好的品种。

有机水稻生产必须突出其优质的特点,目前适于河南省沿黄粳稻区有机生产的品种有黄金晴、新丰2号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品种。

播前晒种10 h,清水浸种48 h。

建造肥沃、土壤疏松深厚的苗床是培育壮秧的基础,苗床应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灌排方便、土质肥沃、邻近本田的地方[5]。

4月上旬秧田灌1次跑马水,使土壤内草籽发芽,5~7 d后锄草,深翻秧田,精细整地、整细整实是解决秧田青枯死苗的主要措施。

清除秧田前茬残留的根茬等杂物,开沟建床,沟深25 cm床面宽140 cm,床面施优质有机肥15 kg/hm2浅翻10 cm,配制营养土(过筛的秧田土和腐熟农家肥按2∶1混合配制)。

3培育壮秧   实行计划育秧,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秧龄和插期,再根据插期和秧龄安排适宜的播期。

河南省沿黄粳稻区播期一般为5月2—10日,坚持稀播匀播,使每株秧苗都能得到足够的阳光、空气和养料。

据试验结果,其最佳播量为秧床播种45~55 g/m2。

播种时将种子均匀撒播至平整的床面上,营养土覆盖厚度保持0.5~1 .0 cm,厚薄均匀一致。

播种至一叶一心期秧苗耐低温能力较强而对氧气反应敏感,土壤通气状况是影响根、芽健壮生产的主要因素,因此一般只在沟中灌水保持床面湿润通气而不灌水上畦,促使种子迅速伸根立苗。

这一时期主要虫害为蝼蛄,采取投诱饵人工捉蝼蛄的方法防治。

一叶一心至三叶期为扎根期,秧苗开始长出不定根,要求扎好根多扎根,保持秧田既有水又通气。

这时秧苗耐低温、耐高温的能力都大大降低,灵活掌握秧田水层,以水调温、调气,一般原则是“天寒日排夜灌,天暖日灌夜排”。

3叶以后不再灌水(叶片卷筒,第2天早晨叶片不吐水应浇跑马水),控上促下,以期秧苗达到苗高13~16 cm,有4~5片叶,叶片宽厚,新生白根6~10条,没有黑根,百株干重5~7 g,30%以上秧苗有1个分蘖,秧龄40~45 d。

论文代写   4合理稀植   水稻群体质量的提高最关键的是抽穗至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的生产积累,这一时期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成正相关,只有不断增加开花后干物质的生产量才能不断提高稻谷生产量。

大力控制无效分蘖,压缩高峰苗数(同时也降低了无效叶面积蓄和基部的低效叶面积率),提高茎蘖的成穗率,促进顶3叶生长,提高高效叶面积率,进而在中期攻取大穗,建成后期高光效群体,全面提高群体各项指标。

目前原阳县有机稻田一般于6月15—20日移栽插秧,行距为30 cm,穴距为12~15 cm,每穴插2~3苗(带蘖壮秧)。

浅水插秧,水层低于2 cm,插秧深度1.5~2.5 cm,保持深浅均匀一致。

5肥水运筹   根据土壤类型取土化验养分含量,科学配方施肥[6],一般施有机土杂肥22.5~30.0 t/hm2、钾矿粉450~600 kg/hm2、磷(下转第85页)   (上接第82页)   矿粉600~750 kg/hm2,耕翻时施入。

科学灌水,以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生理需水为基础,因地制宜,以水为主导做到以水调肥、以水调温、以水调气,以水来控制群体数量,协调其他诸因素。

浅水插秧,一般以花泥水至2 cm水层为宜。

据试验,浅水插秧比深水插秧浮秧少12%~21%,且提早1~2 d返青。

移栽插秧的过程对秧苗的根茎叶都有损伤,因此要深水返青,水层以3~5 cm为宜,有利于创造一个比较稳定的温湿环境,而且水层下土壤呈还原状态,有机肥加速分解,氮素呈铵态存在,有利于秧苗扎根生长。

秧苗返青后即进入分蘖阶段,实行浅水分蘖,其标准是保持稻田花泥水或1.5 cm水层,每次灌水之后自然落干,利于提高水温、泥温,改善通气状况,增加稻株基部光照,促进根部发育和分蘖。

当茎蘖数达计划穗数的80%~90%时开始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协调生长,土黏苗旺的稻田晒至田边开大折、田中开小折,土砂苗弱的晒至田边开小折,田中稍硬皮。

结合中耕锄草,高峰苗数严格控制在目标有效穗的1.10~1.20倍。

浅水扬花,足水孕穗,期间宜灌5~7 cm水层,自然落干,利于保持土壤温度稳定,避免温度急剧变化影响稻穗发育。

以水调肥,促进水稻顶三叶生长,保证干物质积累和运转,促进穗大粒多,灌浆期用活水养根保叶,干湿交替,保持湿润到成熟。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