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的兵器 皇帝成长计划2兵器

土尔扈特腰刀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一月,年仅27岁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率部众三万多户、约十七万人开始了行程万余里回归祖国的伟大壮举。

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冲破沙俄数万军队的围追堵截,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在 1771年夏天回到祖国。

乾隆皇帝闻讯异常高兴,对土尔扈特部的义举给予了高度赞扬,并对土尔扈特人民的生产、生活进行了周到细致的安排,使之安居乐业。

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多次接见并宴请渥巴锡等人。

渥巴锡遂将祖传腰刀进献给乾隆皇帝

腰刀现藏于故宫。

土尔扈特腰刀,刀柄头银质圆形,柄中部一面嵌红珊瑚一颗,一面为一银质圆环;刀鞘由鲨鱼皮和牛皮相间制成,中有银线相隔,呈螺旋状,鞘上缀白色皮条一块,上书满、蒙、汉三种文字,字迹已不清楚,然“渥巴锡进”几字仍依稀可辨。

琉球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琉球国恭进黑漆鞘腰刀一口,刀长99厘米,刀鞘髹黑漆,刀柄铁质,外缠黄色绦带,护手部黑漆处髹金黄色樱花及凤纹。

遏必隆腰刀      遏必隆腰刀,鞘长94厘米,刀长60厘米,刀鞘木质外蒙绿鲨鱼皮,紫呢刀套,上刻“咸丰”印一方,并“神锋握胜”四字。

此刀最早的持有者为康熙初年辅政四大臣之一的遏必隆,刀因人而得名。

遏必隆死后,刀人宫中。

乾隆十二年(1747年),第一次金川之战爆发,遏必隆之孙、时任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要职的讷亲以经略大臣的身份率兵出征。

兵败,乾隆怒夺其职,派大学士傅恒取而代之,并赐遏必隆   刀。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命经略大学士傅恒在军前用遏必隆刀将讷亲正法,然后携此刀出征平定金川。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咸丰帝派大学士赛尚阿为钦差大臣率军出征。

行前,特赐遏必隆刀,以壮军威。

然而遏必隆刀并未给战局带来转机,不久,赛尚阿也因指挥不利被夺职。

乾隆天宇三号“孔纯"刀      乾隆天字三号“孔纯”刀,通长94厘米,青玉柄12.5厘米,重不足1千克。

此种腰刀,主要为乾隆皇帝收藏和赏玩。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谕令内务府造办处设计制作御用刀、剑各三十把,此为其一。

此刀护手为铁镀金镂空如意圆盘,内有四条可活动的奔龙;青玉柄,木质蒙金桃皮鞘。

其设计独特,造型庄重,纹饰美观,制作精细,不仅继承了我国古代刀、剑的传统式样和做法,而且也反映了清代内务府造办处制作冷兵器最高技术水平。

乾隆地字一号“出云”剑      乾隆地字一号“出云”剑,长100厘米,最宽处9厘米

木质,外蒙红鲨鱼皮,首尾饰件及中部剑箍均为铁镀金,镂雕吉祥图案。

剑柄木质,缠黄丝绦,剑革及柄头亦为铁绥金。

剑身钢质,刃底部镶嵌金、银、铜三丝组成的图案。

一面为隶书“地字一号”及剑铭“出云”;另一面为隶书“乾隆年制”及与本剑剑铭含意相吻合的图像。

乾隆十三年门748年)始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讫,清官造办处共造御用刀、剑各30把,此为“地”字号剑中的第一 巴。

皇帝御用弓      清代,骑射被看作是满族的长技,弓为军事及狩猎的必备之物,是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皇帝御用弓,长145厘米,最宽处25厘米

木质,胎面贴以牛角,再以筋胶加固,外贴金桃皮,饰以黄色菱形花纹。

弓为双曲度弓形,弓梢处置牛角质垫弦,弓中部镶暖木一块,以便于手握。

弓弦以牛筋制成,外缠丝线。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北狩围猎时曾携此弓在依绵豁罗围场射中―虎。

齐梅针箭      箭为清代军事及狩猎的必备之物,是重要的武器之一。

清代箭的种类名目繁多。

齐梅针箭,长93.5厘米,箭镞铁质,头部平,镞狭长,端横平,箭杆杨木质,杆首饰黑桃皮,箭羽以雕羽为之,栝染朱。

此种箭为清代皇帝围猎时所使用。

皇太极盔甲      皇太极盔甲,上衣长70厘米,胸宽40雁米,袖长70厘米下裳长64厘米

胄,通高27厘米,直径21.5厘米,共重约12.25千克。

此甲为蓝色缎面,由上衣下裳左右袖、左右护腋、前遮缝、左遮缝组成,穿时由钮扣及带子连缀成一整体,前胸、后背绣五彩云龙各一条,内敷铁叶 186块。

护腋、前遮缝、左遮缝均彩绣火珠,四周饰以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吉祥物。

袖外连缀弧形窄铁叶若干片。

下裳左右,从上而下缀铁叶五重,每重38片,左右共计380片,每重铁叶间以镀金锏钉利彩绣八宝图案相隔。

胄为铁质,顶盘,前后梁、护额等均饰铁蹬金云龙;护项、护耳、护颈面均为蓝缎,上绣火焰。

鹿皮里,青缎缘,内俱敷铁叶,共计35块。

康熙明黄缎绣平金龙云纹大阅甲      康熙明黄缎绣平金龙云纹大阅甲,专供康熙皇帝检阅八旗军队时穿用。

上衣长75.5厘米下摆宽75.5厘米,两袖通长158厘米下裳长71厘米,上宽48厘米,下宽57.5厘米

甲为上衣下裳式,外布金帽钉,衣内用蓝绸里,敷一层薄丝绵。

上衣分左、右护肩,左、右袖。

前铛,侧铛;下裳分左、右铛。

全身皆用黑绒镶边。

穿时各部分由金钮扣袢联缀成一整体。

上衣左、右襟各以金线绣一条正而升龙,龙身用红、绿线勾边,火焰云用金线勾边。

云纹的颜色各异,以绿色、墨色为主,四合如意云纹则用粉、粉红、红、月白、蓝色等,灵芝云纹用粉、红色等。

上衣背面居,绣一条正面升龙,下摆绣有平水、寿山、海珠、杂宝、珊瑚等纹饰,配以绿、浅绿、蓝、深蓝、月白等颜色,云、水都以金线勾边。

左、右护肩绣金龙各9条,并在中间镶嵌一颗红宝石和一颗东珠。

左、右护腋、前铛、侧销各绣一条爪面升龙及平水、寿山、如意云等纹饰,中间钉金线以护肘。

下裳共绣行龙16条,上下行龙间用金线采用钉金针法盘结,共5道。

相对的龙首间绣火珠、骨饰云、四合如意云等纹饰。

下摆绣平水、寿山、如意云等纹饰。

乾隆大阅甲胄      乾隆大阅甲胄,专供乾隆皇帝检阅八旗军队时穿用。

上衣长76厘米下摆宽74厘米,袖长 87.5厘米下裳长70厘米下摆宽57厘米,,胄通高31.5厘米,直径 21厘米

清官旧藏。

甲分上衣下裳、护肩、护腋、衲、裆等。

此甲为明黄缎绣五彩朵云、金龙纹,下为海水江崖图案,月白绸里。

甲面有规则的金帽钉。

衣正中悬钢质护心镜,镜四周饰援金云龙纹。

两袖用金丝条编织,袖门月白缎绣金龙。

裳分左右,腰以布相连,裳而以金叶片、金帽钓、彩绣龙戏珠纹相间排列。

胄,牛皮胎髹黑漆,顶镂空金龙宝盖嵌珍珠,前后梁艘金云龙纹并饰以珍珠,梁中饰金刚石媵蛇。

胄体有镀金梵文三重计44字,间金璎络纹,据《清内务府档案》载,胄镌梵文意为“心咒诅念观世菩萨”。

胄上植缨,缨顶端金累丝升龙托大东珠,缨管饰金蟠龙纹,四周垂大红片金、黑貂缨24条。

御用甲胄装饰华贵,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主要用于大阅。

这套乾隆人阅甲胄,虽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但保存完整,色彩明艳。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