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正确对待煤炭市场的几个热点问题

摘要:近几年来,在我国煤炭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热点问题,这些热点问题主要有煤电之争问题电煤合同签订不顺利问题进口煤炭增加问题电力企业能否撇开中国煤炭市场问题,本文就这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阐述。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煤炭市场 热点问题 电煤合同签订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煤炭市场交易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经常会碰到煤炭市场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这里就几个经常遇到的热点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第一个问题:煤电之争问题   煤电之争问题已经多年,产生煤电之间的争论,价格之争是形式,体制之争是实质。

产生煤电之争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

多年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在煤炭市场上存在着“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并行,“重点电煤”和“非重点电煤价格的异轨,电煤价格双轨制问题突出,价格差异较大,这就为电煤价格之争埋下了长期隐患。

在2009年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合同汇总会上,五大发电集团的电煤订货合同更是一份没签,创下了重点电煤合同签订的零纪录。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不是煤价问题,而是体制问题

按理说,对不同体制发电企业的电煤价格应该是一样的。

可为什么地方和民营电力企业签订电煤合同比较顺利,而五大发电集团没有签订煤炭购销合同呢?   因为地方和民营电力企业本身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电煤价格市场化后,由于“计划电煤”造成的采购歧视消失,采购电煤价格不仅没有升高,反而有所下降,当然乐意签合同了。

可是对五大发电集团来说,以前独享的以“计划价格”为支撑的“低价煤炭”没有了,而要和其他发电企业一样采购质价相符的煤炭产品,这样,五大发电集团电厂采购电煤价格反而要升高。

这对于五大发电企业来说无疑是严峻的挑战,在短期内接受电煤的涨价有很大困难,所以签订电煤合同就不可能顺利了。

煤电双方2009年电煤价格的激烈碰撞,根本原因是电煤市场化价格与计划经济色彩浓重的五大发电集团用煤客户很难衔接。

煤电双方的激烈碰撞表面上是价格变动造成的,实质上是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剧烈矛盾。

用计划经济的办法解决市场经济问题,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计划经济的问题,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煤电之争也就自然形成了。

第二个问题:电煤合同签订不顺利问题   2009年五大电力的重点电煤合同未签,大家都很关心,有的看得很重,认为不签合同是不得了的事情。

实际上,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签不签重点电煤,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什么了不得的,这也是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正常现象。

重点电煤合同未签原因是:   一是煤电之争影响正常签订煤炭供需合同

二是现在煤炭供应比较充足,不签长期合同也可以买到电煤,电力企业不再为买不到煤炭担忧了。

三是电力企业预期现货价格要低于长期合同价格,因此不愿意签电煤合同

事实证明,由于电煤供应充足,签不签电煤合同基本都不会影响电煤的正常采购和使用,因此签不签重点电煤合同并没有造成任何严重后果。

第三个问题:进口煤炭增加问题   今年以来进口煤炭较大幅度增加,出口煤炭相对萎缩,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具体表现。

为什么进口煤炭增加,出口煤炭减少呢?   一是市场原因。

国内出口煤炭价格偏高,不利于出口;国际进口煤炭价格偏低,有利于进口

二是世界经济危机影响。

中国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较小,市场相对稳定,煤炭生产国都想占有中国市场,以减少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从而增加了对中国的煤炭出口力度。

世界经济危机也增加了出口难度,致使煤炭出口量减少。

三是由于我国煤炭资源生产区和消费区的分离,应该形成“北出南进”的进出口格局,推动南方沿海地区进口煤炭的增加。

第四个问题:电力企业能否撇开中国煤炭市场   年初,某报曾经发表了《六大电企撇开国内煤市全球大采购,煤企被迫妥协》的文章,对于电力企业大举采购进口煤炭,国内的一些煤企很担忧。

到底中国电力企业能否依赖国际煤炭市场而生存呢。

答案是否定的。

目前看,从国外进口煤炭只能作为国内煤炭需求的补充,而且这种补充在短期内起作用。

长期而言,国内煤炭需求依然必须主要依靠国内煤炭供应。

一是国际煤炭市场煤炭供应数量无保证,无法满足我国煤炭的大量需求。

一直以来,我国煤炭需求主要靠国内供应,这种格局很难说改就改。

2009年,我国煤炭消费量约为31亿吨,其中只有约1.26亿吨进口煤炭,其余均来自国内市场。

因为短期内,国际市场供应能力和沿海港口接卸能力是很难大幅提高的,相对有限的供应能力和港口接卸能力恐怕难以满足我国电力企业大量的煤炭需求。

我国主要从越南、澳大利亚和印尼等国进口煤炭

据有关数据统计,2008年,印尼出口煤炭约1119万吨,越南出口煤炭约1690万吨。

澳大利亚这一煤炭出口大国的出口基数为2亿多吨,其中多数在亚太地区销售,而煤炭运输基础设施滞后这一问题长期制约澳大利亚煤炭业,其扩能建设的港口很难在短时间内投入使用。

把印尼、越南和澳大利亚的煤炭出口量全部加起来也不过2.28亿吨,将难以满足我国的需求。

如果煤炭需求量旺盛的时候,恐怕这个量更难以保证需求。

在纽卡斯尔港就曾出现过这样的情景:接近60艘外籍轮船等待进港装船,在海岸排起几十公里的长队,港口装船平均要等三周。

另外,并不是五大发电集团的所有电厂都设在沿海地区,如果将进口煤炭经过长距离运输到内地,不仅需要大量的运力做保障,还要花费大量的运输成本,经济上不划算。

二是国际煤炭市场无法保证煤炭产品的稳定供应。

业内人士都清楚,虽然近年沿海省份发电集团与越南、印尼直接签署年度长协合同量开始增加,但我国煤炭进口仍多为现货交易。

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国家很难保证大批量稳定供应煤炭

2007年下半年开始,受越南和印尼政府相继出台的限制本国煤炭出口政策的影响,我国从这两个国家进口煤炭量均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

2008年1月至7月,我国从越南进口煤炭1192万吨,同比下降16%,而同期从印尼进口动力煤(含其他煤)644万吨,同比下降27%。

三是国际煤炭市场煤炭质量无法保证正常使用。

印尼煤水分较高、热值较低,需要与国内优质煤炭混烧;澳大利亚煤质虽好,也不适合我国电力企业直接使用,又受其国内煤炭产量和港口运输条件限制,很难满足我国的需求。

总之,多种因素决定了国内外煤炭供求关系和供求结构具有长期稳定性,煤炭需求根本就无法舍弃国内市场而依靠国际市场。

(责任编辑:祝峰)。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