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深度调整重组 实现做强做优做大

着眼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长远目标,未来的央企重组整合一是做好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把重组改革发展一并通盘考量;二是更加重视重组后的整合,立足于长远整合重组资源;三是同时运用战略联盟、外包等多种扩展形式,实现企业做强做大。

下载论文网 进入2017年下半年以来,央企重组整合案例频繁涌现。

国资委?l布的信息显示,在8月20日至28日共九天时间里,共有四家央企曝出了重组整合的最新进展。

8月21日,中国轻工集团公司、中国工艺(集团)公司获准整体并入中国保利集团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

8月28日,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与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获准合并重组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自此,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央企数量减至98家,央企户数缩减至百家以内目标提前完成。

央企重组整合发展历程   回顾央企重组整合的历程,自国资委2003年成立以来,中央企业的重组整合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三个时期一直都在进行之中,可以大致划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年—2010年(196→123):规模大,速度快   国资委在成立之初就提出,到2010年把196家央企缩减至100家左右,并且要培育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这一阶段的央企重组最大的特点是规模大,速度快。

截至2010年8月,央企数量已经从196家降至123家。

国务院于2010年9月发布了《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

该意见明确定指出,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

第二阶段2010年—2014年(123→112):速度放缓,质量提高   随着央企整合的难度和风险不断暴露和以上问题的不断出现,央企重组的速度明显放缓,放弃了过于追求速度的目标,更加强调“数量服从质量”,风格开始转向“成熟一家,重组一家”。

在这一阶段将近五年的时间里,央企数量由123家减少至112家(包括南北车合并),速度有所放缓,质量明显提高。

第三阶段2 0 1 4年—现在(112→98):第一批央企改革试点开始实施,央企改革全面部署   十八大以来,国资委按照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要求,继续推动央企重组整合

从政策面看,2014年5月,中央发布《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要求加快国有大型企业的调整和重组,促进企业资源优化配置。

2015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强调央企集团分类合并推进国有资本优化重组,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管理制度。

从实际推进看,2014年底,部分央企陆续公布了合并重组方案,较为典型的案例有:南北车合并成立中国中车、中国远洋集团与中国海运集团重组以及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合并成立国电投等。

央企整合基本按照“成熟一家,重组一家”的节奏推进

2016年被业内称为“央企重组年”。

央企重组步伐进一步加快,截至2016年底中央企业户数已调整至102户。

2017年以来,央企重组更是动作不断。

国资委的最新统计显示,自十八大以来,国资委先后完成18组34家企业重组,截至8月末,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央企数量已由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初的196家降至目前的98家,数量已缩减了一半。

与此同时,地方国企兼并重组也在提速。

据悉,近期包括广东、山西、四川等均出台多个地方国企改革方案,把并购重组作为优化资产的重要手段并提出具体“路线图”和“时间表”,2017年下半年有望迎来国企并购重组密集落地潮。

从目前来看,央企重组主要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一是瞄准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推进重组,二是助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推进重组,三是发挥协同效应提升效率推进重组

本轮央企合并重组采取了以下三类方式:一是横向式的同业间合并

这既包括央企间的“强强联合”型的合并重组,诸如宝武合并、南北车合并等,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集中度,化解过剩产能,或希望通过强强联合,发挥规模效应,提高央企竞争力;也包括“强并弱”型合并重组,如港中旅合并中国国旅集团等,其主要目的在于减少国资委直接控制。

二是纵向式的沿产业链上下游合并,或利用资本运营公司进行跨行业合并,如中粮与中纺合并、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与中国恒天集团实施重组等,其主要目的在于做大做强、发挥协同作用或推动转型升级。

三是共建共享的新组建方式,比如三家通信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了铁塔公司,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节省大量投资。

统计显示,重组红利已经开始逐步释放。

央企业通过重组实现了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盘活了存量,优化了资源配置。

比如,重组后的国家电投加快推进了我国核电技术自主创新,有力推动了AP/CAP三代核电产业发展和核电国际化发展

重组前,中国远洋和中国海运在行业中分列排名世界第6和第8,重组后中国远洋海运综合运力、干散货、油轮和杂货特种船队运力规模排名世界第一。

从经营业绩角度看,重组后经营成本明显下降、企业效益明显提升。

例如,中国远洋海运在波罗的海指数创新低的情况下,利润逆势上扬,2016年实现利润161亿元,同比增加47.3%,2017年1至4月实现利润总额54亿元,增加17.7%。

宝钢和武钢重组以后,两家企业开展了180多项业务协同,产生了很大的协同效益。

继续重组提升企业竞争力   并购重组历来是企业规模扩张的重要方式。

已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G.斯蒂格勒曾经说过:“纵观美国著名大企业,几乎没有哪一家不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发展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能主要依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

”这一点对中国企业也不例外。

兼并重组一直是近年来中国企业(不只是央企)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

即使在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2009年,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大型企业之间共发生了50多起并购重组案例。

现阶段,央企(包括国内其他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有着多方面的益处。

企业层面:实现规模效益。

规模经济是现代工业最重要的特性。

许多产业都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如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等。

企业而言,要实现规模效益,就必须首先做大规模

从国际比较看,目前我国一些行业中的企业和国际同行相比,规模普遍偏小,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这是导致我国工业产品成本偏高、缺乏价格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于现阶段的我国企业而言,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仍然是未来一个时期非常重要的战略选择。

产业层面:提高产业集中度。

产业层面看,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工业企业产业集中度还较低,尤其在?子、汽车等规模经济行业十分明显,行业内缺乏有实力的企业整合行业资源,很难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产业集中度偏低对行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一是大型企业被迫选择扩大产能、挤垮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造成行业产能分散和非理性扩张的局面,同时增加了产业的同质化竞争,降低了行业的利润率。

二是存在大量不符合环保和技术要求的小企业,给环境造成巨大威胁。

三是大小企业(如钢铁企业)在对外进行谈判时难以团结一致。

因此,国内许多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还亟待进一步提升。

宏观层面:加快工业化进程。

虽然我国利用“后发优势”一直在尽力追赶发达国家,在近40年间极大地缩短了其间的差距,但从发展阶段看,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工业化尚未最终完成。

因此,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技术进步水平。

从宏观层面看,这会推动整个工业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由主要依赖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外延式粗放发展向内涵式集约发展转变,从而加快我国正在进行中的工业化进程,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这也符合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以往的经验看,中央企业的重组势必对国内企业兼并收购活动及基金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这种重组的态势在“十三五”期间势必还会持续下去,甚至还会加剧。

国资委新近表示下一步将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推进力度,按照“成熟一户、推进一户”的原则,围绕做强优做大目标,加快深度调整重组步伐,以推进煤电、重型装备制造、钢铁等领域重组为重点,继续推进央企集团层面重组

据悉,国资委正在着手拟定关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配套文件,该文件将把所有央企按照产业集团、投资公司、运营公司三类划分,数量上,“三类公司”大致分别为产业集团50多家、投资公司20多家、运营公司2—3家。

所有央企都将纳入分类,进行改组或者兼并重组,未来央企规模或缩减至80多家,文件或将于年内出台。

虽然国资委领导已在通风会上表示说央企重组至80家等量化目标并没有依据,但现阶段央企无疑仍有较大的重组合并空间,未来大型央企合并重组或风云再起,其路径或首先按照同业间合并重组(强强联合)或沿产业链上下游(如煤电一体化),而后才利用投资运营公司进行跨产业合并重组

因此,“十三五”时期的未来三年仍将是中国国企重组的活跃期,淘汰案例会明显增多,参股、控股、收购兼并、通过产权市场出售资产等多种形式的整合将会加速。

综合考虑前期央企整合重组的经验与国企改革的政策支持环境,着眼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长远目标,未来推进央企(也包括地方国企)的重组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因素:   一是做好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到今天,各项改革以及改革发展已经是密不可分、互为支持。

央企重组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产生提高效率的效果。

因此,要将央企重组与深化改革一并通盘考量,把重组整合与化解产能过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及运营公司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重组整合为抓手牵动整个国有企业改革纵深突破,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联动协同效应。

二是更加重视重组后的整合央企重组不是为了减户数,而是更加关注重组的内涵和实效;不是仅仅停留在物理变化上,而是追求发生化学反应。

因此,重组不是目的,重组后的央企还将面临包括进一步的整合问题,如在战略、组织、业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以及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整合

世界各国的重组案例表明,判断企业兼并重组成功的标志,不是兼并重组事务的完成,而是看能否形成整合的正效应。

重组相比,重组后的整合更具有挑战性。

要以规模效应、协同效应为目标,立足于长远来有效整合重组资源,才能确保重组的效益到位,实现重组的初衷目标。

三是多种扩展形式并用,并购虽然是扩展公司规模的传统方式。

但并不是唯一方式,而且也有缺陷。

因此,央企在继续适当使用并购工具的同时,要根据现代企业成长与管理发展的新特点,同时搭配使用其他形式的扩张手段,要采用虚拟经营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来扩展企业

一是推行战略联盟,战略联盟具有比企业直接重组兼并更强的灵活性和反应力,能够适应市场运行加快的需求,因而成为当前一种新的合作方式。

央企应当注意在研发、采购等领域和产业链上的分工、合作,以形成“双赢”、“多赢”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运用外包手段,外包的实质是指借用、整合外部资源,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资源配置模式。

企业只做自己最擅长的(核心竞争力),其余的全部外包。

当前,外包已经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重要手段,央企发展IT、金融类等高附加值行业时尤其要借助外包手段。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