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北仑,站在新的发展节点上
通讯员 张跃 李孟龙 毕业论文网 如今,北仑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为宁波服务全省、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和对接海内外提供一个大有作为的新平台努力着 编者按 从1984年10月国家正式批准设立开发区至今,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走过了24年的发展历程。
经过24年的发展,开发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亮点,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极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配合“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宣传报道工作,即日将设立开发区专栏,对开发区进行全面、深入的报道,集中、全面、系统地展示展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为配合“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宣传报道工作,即日将设立开发区专栏,对开发区进行全面、深入的报道,集中、全面、系统地展示展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2008年2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宁波梅山保税港区,这标志着北仑这个仅有585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有了第六个国家级开发区。
二十四年前,北仑还是一片荒野滩涂、农庄农田,一片不为人知的静寂土地。
二十四年之后,北仑是一片海内外客商纷纷抢滩登陆的黄金宝地。
放眼望去,整个港口飘动着的都是一些国际知商标:三菱重工,日立,诺基亚,摩托罗拉,樱花,振华,布诺玛? 如今,北仑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为宁波服务全省、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和对接海内外提供一个大有作为的新平台努力着。
峥嵘岁月 1984年初,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宁波市建立滨海区后,扩大行政区划,后正式更名为北仑区。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二十四年前,面对脚下的荒滩原野,面对没有前人踩出的“可鉴之路”,北仑的开发建设者们以“拓荒牛”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开始了艰苦卓绝“创造”。
1984年4月28日,当时分管对外开放工作的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谷牧视察了位于小港的宁波开发区预选地址和北仑港区。
他高兴地说:“宁波有这么好的港口、这么辽阔的海域,对外经济活动大有文章可做!”同年8月27日至28日,谷牧在杭州向宁波市领导葛洪升、耿典华等传达了邓小平8月1日关于宁波开放工作的重要指示。
同年10月18日,国务院批准在小港设立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首期开发面积3.9平方公里。
1985年5月,浙江省、宁波市领导赴京汇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作。
谷牧同志听完汇报后说:“北仑要放许多大的项目,电厂、钢厂等都要与外商合资,应该享受开发区的待遇。
而小港只有3.9平方公里,这些大项目一搞,那几个平方公里怎么装得下?这个矛盾怎么解决,从实际需要看,应该把整个北仑都列为经济开发区,不叫特区的特区。
” 一年之后,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宁波市北仑港工业区”,总面积70平方公里,区内兴办的外商投资企业都享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同等优惠待遇。
1991年8月3日至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在宁波开发区戚家山宾馆召开了北仑港工业区开发建设现场办公会议。
从此,这片热土首次被浙江省列为了全省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
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将原开发区与北仑港工业区的重点开发区域合并,统称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29.6平方公里。
在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拉开了北仑对外开放的序幕,之后,宁波保税区、大榭开发区、宁波出口加工区、宁波保税物流园区相继登台亮相。
在陆域面积仅585多平方公里的北仑同时拥有了5个国家级开发区。
伴随着东海之滨激荡澎湃的开放大潮,北仑开发区域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领域不断扩大,层次进一步提升。
在我国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历史性时刻,2008年2月24日,梅山保税港区成立,北仑成为了目前内地国家级开放区最为密集区域,其密度之大,开放度之高,堪称中国之最。
2007年5月,宁波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梅山岛开发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要把梅山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体制开放、布局合理、运作高效、充满活力、与国际接轨的保税港区。
从2007年10月9日省政府正式上报国务院《关于要求调整宁波保税港区方案的请示》到2008年2月24日,仅仅历时139天,宁波梅山保税港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
这在中国保税港区的建设史上,创造了申报速度最快、审批时间最短的纪录。
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的批准设立,不仅极大地提升整个北仑、宁波和浙江省改革开放的牵引力、发展要素的支撑力与经济转型的促进力,还将在国家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中迸发出巨大的推动力。
对于宁波梅山保税港区设立的作用,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毛光烈作过这样的阐述:国务院批准设立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是国家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战略的一项具体举措,是有力推进浙江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是宁波加快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
同时也体现了中央对浙江、宁波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更是中央对浙江、宁波对外开放提出的新要求,对浙江、宁波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省市对北仑寄予厚望的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华东地区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和区域物流中心、现代化滨海新城区的四大战略目标正在一步步地变成现实。
世界知名的摩根士丹利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预期,2020年以后,香港的港口吞吐量将会落在上海、深圳甚至新加坡之后,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将会成为全球“一哥”。
如今,随着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开发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双驱动”战略的实施,对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早日实现全球“一哥”的目标,无疑是装上了动力澎湃的“引擎”。
解放思想是制胜法宝 有一组数据可以让我们对北仑五年来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变化一目了然: 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2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8.7%,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035美元。
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2002年的2.2倍,年均增长21.7%。
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3%。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10元,分别比2002年增加6723元和3192元,年均增长11%和11.4%。
二十多年来,北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放松,抓大、靠高、引强,招商引资呈现出更好更快的发展态势。
作为全省全市对外开发的龙头,北仑区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吸收外资的主战场。
目前,已先后有6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累计兴办外资项目1627家,总投资202.2亿美元,合同外资106.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9.3亿美元,其中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380余个,有39家全球500强跨国公司落户。
宁波开发区自初创以来,走“企业结构以外商投资为主、产品结构以现代工业为主、产品结构以出口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道路。
到目前,将能源、钢铁、化工、造纸、修造船等列为临港工业的支柱产业。
在国家宏观经济不断调整的大背景下,北仑区域的产业政策逐步明晰。
现在,北仑的临港经济不但项目越来越密集,而且产业链不断延伸,对宁波、浙江乃至长三角的能源、钢铁、石化等产业的影响和带动力也越来越强,成为华东地区越来越重要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
仅2007年,北仑区域钢铁、石化、能源、纸业、汽车、船舶等6大临港产业实现产业553亿元,占北仑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2.7%。
在积极招商引资的同时,北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加大对装备制造、纺织模具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一批技术领先、市场竞争力强、带动和集聚效应明显的重点规模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贝发集团从仅有30多名员工的作坊式制笔小厂开始创业,经过十四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笔企业,年产各类笔60多亿支,产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全球申请570多项专利,在72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商标。
去年,贝发公司成为北仑奥运会合作伙伴,成为了浙江省唯一一个可以使用奥运会吉祥物标志的企业。
与蓬勃发展临港大工业相比,北仑的现代服务业过去一直是条“短腿”。
按照建设环境优美、功能完备、配置合理、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国际物流中心的目标定位,北仑现代国际物流园区建设已经开工建设,一期占地面积1.63平方公里,该园区建成后将成为提升港口物流功能的标志性区块。
近日,中国最大的现代综合物流企业集团――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的下属子公司中国外运(香港)物流有限公司,继普罗斯、安博、马士基等世界排名前10位的物流巨头后,落户北仑物流园区。
目前,北仑的物流企业总数已达260多家,实现增加值超过40亿元,北仑区域也因此成为全省物流业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北仑取得如此的成绩绝非偶然。
它的每一步都使用着这样的“法则”:坚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和实践,在抢抓机遇过程中实现发展,在适应新形势下取得发展,在创新创造中形成优势。
北仑的明天 北仑,这个“长三角南翼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散发着它独有的魅力。
如今,新的发展篇章已经开启,如何站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北仑已经做好准备。
据了解,“十一五”时期北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和“六大联动”战略,以改革、开放和创新为动力,加快港区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进程,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实力北仑”、“平安北仑”、“生态北仑”、“法治北仑”,实现制造业基地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的突破,把北仑建设成为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国际贸易为重点、以港口物流为依托、体制机制优势明显、自主创新能力强、对外开放水平高、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核心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走在前列。
“十一五”期间北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到2010年达到510亿元。
按照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
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0亿元,自营出口年均递增15%,实际利用外资年均递增6%。
临港制造业中心初步形成。
形成以石化、造纸、能源、汽车、钢铁、修造船为重点的临港产业群;以塑机、汽车配件、模具、纺织、服装、文具为主的传统产业群;以精密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为主的高技术产业群。
到2010年,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明显提高,高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明显提升。
同时,基本形成长三角南翼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的框架。
穿山港区开发完成,北仑港成为国际深水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港口集疏运网络进一步完善,港口腹地进一步拓宽,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以港口物流为重点的主物流园区建成,仓储、配送、采购、交易等功能基本完善;第三方物流有较大发展,增加值占全部物流产业的15%以上;与物流发展相配套的国内外贸易、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快速发展。
另外,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取得明显进展。
城区建成面积达到88平方公里,辐射能力和集聚效应增强,农村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基本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
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5 %以上。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政府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取得突破性进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繁荣,初步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利用外资质量提高,外贸增长方式稳步转变,开放型经济建设达到新水平。
力争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
义务教育普及率保持在100%,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9%,普通高校录取率达到92%。
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提高到1.94人,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达到2.66 张。
人民生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小康。
“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8%。
到2010年建立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保持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