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经济一体化角度谈各国劳动关系差异思索

一、趋同的趋势。

(一)曾经各具特色的劳资和谐。

1.美国的劳资关系。从1945年到1975年,美国的资本主义与民主制度实现了近乎完美的和谐共处,将一种极具生产能力的经济制度与一种倍受推崇的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在这一时期的美国,福特主义曾经大行其道。本质上,福特主义秉承泰罗的理念,即除非雇员也一样富裕起来,雇主的富裕是不会长久的,反之亦然;给工人以他最需要的高工资和给雇主以他所需要的产品的低劳工费用,也是完全可能的。阿莱因.李佩兹认为福特主义的发展模式建立在以下三个基础上:第一,特殊的劳动组织泰罗主义导致了20世纪初开始的劳动生产率持续和快速地提高。第二,宏观经济结构。福特主义盛行时就是因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收益向所有的社会阶层重新分配,其结果是他们购买力的提高。通过为规模生产创造日益扩大的市场的办法,这种有效需求对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代资本积累的持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第三,福特主义的调节模式,导致了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收益进行重新分配的僵化的集中管理制度,并通过集体谈判、社会立法和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等方法来稳定这种制度。

2.日本的劳资关系。它们(劳资关系)是日本产品的优良品质(建立在日本工人技能水平之上)和日本产业乐于创新和变革的关键。人本主义哲学赋予了日本人性化企业体系三个与众不同的特征,它们都使之与资本主义自由模式区分开来,而赋予其一种国际竞争优势,这三个显著特征就是:坚持协商的劳资关系、整合工人与管理人员的权力以及公司内部的高度合作。尤其是后两者,赋予了日本企业独特的竞争力。

3.德国的劳资关系。自1945年起,西德资本主义构成就具有独特的协商性,这种模式下的经济情况在战后优于其他自由主义经济,良好的经济情况来源于这种模式本身的特点。战后西德政府还经历了一种特别的劳资和谐,它成了西德托拉斯资本主义模式的最大的特征。许多信奉者认为,这是西德资本主义模式与其他模式最大的区别,不单单区别于自由主义模式,也区别于日本模式西德模式强调在国际竞争中工人工人权力的重要意义。谈判资本主义拥护论者的核心就是如果工人感觉到安全、权利和报酬公平公正,那么经济(甚至是私有经济)就能运行得更好。德国模式有着对其经济企业发展传统的继承性,比如,德国从资本主义的开端就比较重视技术教育和技术工人培养。概括地说,典型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各具特色,而且总体是协调的,劳资双方在妥协基础上达到了平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内部形成了各个阶层收入差距较为合理,劳资两利的双赢格局。

(二)经济一体化下的劳资关系柔性化趋同。

1.劳资关系的柔性化。

在美国,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种资本—劳动妥协从两个方面陷入了危机。一方面,全球化市场和生产网络国际化的同时,缺少相应的资本劳动妥协的国际协调机制,给竞争带来许多限制和约束。另一方面,泰勒主义劳动组织耗尽了劳动的理性化内容。因此,工资合同的刚性从两个方面(竞争性和盈利性)成为发展的障碍。在其他国家,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竞争的加剧,各国的企业普遍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各国企业面对危机的最重要的普遍做法就是劳资关系的柔性化,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打破工人与厂商之间的刚性关系,逐步减少失业保险的范围,在世界范围内大大削弱了工人和较低收入中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其结果必然是利润大幅度增加,特别是以金融资产所得形式的利润分配比例增加,同时提高了高级管理人员的收入水平。而且,作为一种减少劳动投入的方法,厂商在战后更依赖于裁员而非缩短工作时间。

2.劳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

跨国公司在企业规模和业务范围上的变化,加上资本市场自由化提供的新的融资渠道,导致跨国公司在就业和运营方面对母国的忠诚度日益下降,因为跨国公司总是从税收和工资高低的角度安排其生产活动。此外,随着企业实力的增长和流动性的提高,它们已经不再重视战后同本国政府和工会达成的通过就业与收入政策来推动本国经济增长与政治稳定的承诺。实际上,随着企业力量的增长劳工力量却由于各种原因被削弱。首先,劳工的跨国界流动性低于资本;其次,劳工的流动性比资本要低。最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劳工力量已经无法指望政府的保护,也无法指望政府在劳资关系上充当合作伙伴或仲裁者的角色。

(三)劳资关系趋同的理论解释。

简单全球化方法,认为经济上的变化,可能会使各国的劳动政策和做法实务趋于一致。这个方法的支持者主张,全球化对几乎所有的产品和要素市场,都造成跨国界竞争的压力显著增加,结果也增加了资本在不同区域之间的移动。简单全球化方法推演到极致,所有经济体的劳动标准都会向下筑底,使得国家指定的劳动市场管理机构,没有多少可以发挥的空间。简单全球化的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增长理论,无论是旧的新自由主义增长理论,还是新的新自由主义增长理论,它们的见解从根本上讲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增长取决于竞争,而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成本。比如典型的旧增长理论就认为:劳动力成本刚性,完全由工会组织与工会势力造成。在所有的政策范围内从削减工会势力以获得经济增长到增强工会势力以取得经济增长劳工力量和国际竞争之间的关系,仍被看作是核心问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虽然各国发展模式不同,但是站在资方角度看,情况都是一样的,即黄金时代的生产率增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并且价格竞争加剧,生产投资的边际利润降低。从任何一种核心模式看,企业资方的反应一直相同,不管能不能使当地工资谈判更加激烈,都得从其他地方雇佣低成本的劳动力以获得高比率的盈余资本;而从劳方的观点看,情况也是相似的。例如,为降低成本,美国和英国的公司都积极推行以保证股东价值为基础的消减规模策略。这些政策包括消减员工、主动性过剩、雇用冻结、将各种活动分包给其他公司、咨询者、承包者或者自谋职业的劳动者等,以降低成本。不但在英美,在日本和欧洲大陆也开始出现这种趋势,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企业在面临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其他国家的企业的竞争时,也采取了消减劳动力成本,增加价格吸引力的措施。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