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审计成果转化运用 拓展央行内部审计咨询职能

摘 要:审计成果内部审计部门的最终产品,是审计成效的最终反映。

如何有效地发挥审计成果的效用,拓展内部审计咨询职能,是人民银行内审转型时期内部审计部门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内审转型审计成果审计咨询   2011年,人民银行提出内审转型的三年规划,开始全面推进内审转型工作。

人民银行内审转型就是要由查错纠弊功能向更多发挥顾问咨询作用、更具建设性的增加价值功能转变,站在更加宏观的层面,由单纯关注制度执行到转变为更多关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更多关注资源配置和组织整体目标实现。

当前,人民银行内审部门更多地强调审计监督、确认职能,审计咨询职能发挥相对不足,审计咨询形式还相对单一,审计咨询内容还相对简单。

一是审计咨询形式多以参与组织内部管理活动为管理层及各部门提供咨询建议为主;内部审计多以报告形式描述审计结果,提出的改进意见前瞻性、宏观性、建设性不够;审计报告的咨询服务功能未充分发挥。

二是审计成果运用的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审计成果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加工,对审计查出的问题缺少从宏观角度着眼、微观角度入手的把握,在运用审计成果推动内控管理、风险防控,解决根本性问题方面还显得不足。

展望未来人民银行内审转型工作发展,要拓展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咨询职能,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强化审计成果转化运用

一、前移审计成果运用,提升管理层对审计成果的重视程度   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意见建议的重视程度不仅影响着各业务部门对内部审计的态度和审计问题整改的力度,也影响着审计成果运用的效果。

加强管理层对审计成果运用的重视,能够有效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效果,促使审计成果落到实处。

一方面,可将审计报告装订成册,及时呈送给党委、行领导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将大量有效信息及第一手资料及时提供给领导,为领导决策提供翔实依据,同时也吸引领导密切关注审计查出的重大问题

另一方面,在审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及时编写审计工作简报和审计信息等方式,向管理层汇报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

通过将审计成果运用前移,使审计查出的问题更早进入领导视线,及早得到解决。

二、借鉴境外审计报告,进一步完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载体,审计报告转型人民银行内审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前,应在学习和借鉴境外审计报告良好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报告。

一要借鉴境外研究式审计的做法,将“审计”与“调研”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座谈、走访、外部调查、询证等多种审计方法,加强沟通交流,注重专题研究,积极为防范风险、改进管理、优化履职建言献策。

二要改变传统的“流线型”报告布局模式,将审计发现、原因分析和审计建议等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描述,有效提高审计报告的逻辑性和建设性。

三要转变审计报告行文风格,根据审计内容特点,力求用数据和图表说话,以增强审计报告的直观性和可读性。

三、立足系统整体优化,促进内部管理和自身建设   立足人民银行业务系统整体优化,基于查证掌握的履职情况,围绕业务运行内外部环境、所处发展阶段、制度框架及履职制约因素等,深入探析业务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发现和总结具有规律性、趋势性和前瞻性的信息,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法并形成专题成果

审计成果转化为改进对外履职的具体工作举措,为相关业务工作优化提供思路,促进工作效能提升。

在涉及业务监督管理和地市中心支行建设有关审计项目中,不仅全面查证掌握情况,更注意结合整体运行和辖区实际,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业务管理和自身建设更加稳健有效。

四、创新审计成果运用方法,扩大审计成果影响   一是深化审计成果落实方式。

可以采取向被审计单位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审计成果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运用的实效,同时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以得到更广泛的认同,间接增加审计影响力。

二是建立通报机制,扩大审计成果的影响。

一方面要向被审计单位通报审计结果,对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切实落实审计决定和意见;有针对性地选取某一审计领域内的普遍性或共性问题进行总结、通报,促使其认真反省,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另一方面,向其他管理、监督部门通报审计结果,及时向存在问题的管理、监督部门反映审计情况,实现监督管理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以提高审计结果传递的时效性和目的性。

五、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注重审计成果运用可持续   在审计信息交流和审计成果运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制度机制上将审计成果运用的主要形式和途径予以明确和规范。

可以通过审计情况通报和风险提示制度、后续跟踪监测制度、内审综合分析报告制度、行领导事后约见谈话制度、内审交流磋商机制等审计工作规范和制度,把审计监督信息转化为风险警示信息、工作建议信息,通过适当的载体反馈给相应的管理层或业务部门,将审计成果转化为改进履职能力、促进业务管理、强化内控管理的具体工作举措。

六、加强再开发和再加工,实现审计成果最大化   一是要主动整理、归纳、分析、研究、挖掘各年度、各阶段上级和同级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风险隐患,从防范风险、促进履职、科学管理的角度,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的加强事前风险防控的意见建议,为各级行领导决策和业务部门加强管理提供参考,实现审计成果最大化,提升内审部门的价值增值效能。

二是要坚持每年对辖区各级机构审计发现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统计,按照业务领域和机构层次进行汇总和分析,重点揭示典型问题和重大问题,并通过分行工作会、省会中支座谈会、面对面沟通交流等途径反馈内控监督信息,使业务部门及时了解掌握系统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增强业务检查与指导的针对性,促进辖区支行及相关部门加强对薄弱环节的风险防控。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 孙宏,2007:当前制约基层人民银行审计成果利用效能的因素分析[J],审计研究(5),P70—71。

[2] 杜晓春,2008:有效利用人民银行内审成果价值评析[J],吉林金融研究(1),P51—52。

[3] 程茜,2013:关于人民银行内审成果的应用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19),P39—41。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