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伯龙:让中国的激光陀螺闪耀四方

如果出镜率高才算巨星,那么,高伯龙不是!如果出入豪车、衣着华丽才算巨星,很可惜,高伯龙也不是!但,如果以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来衡量,高伯龙当之无愧!高伯龙这样的人,是国家的基石,民族的脊梁,是值得每个人尊敬的国之巨星

从小立志,志存高远。

1928年6月29日,高伯龙出生于广西南宁,籍贯广西岑溪市归义镇谢村。他的父亲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高材生,因为一直辗转各地工作,所以少年高伯龙不得不跟随父母各处奔走。他曾就读于杭州、武昌、南宁、梧州、桂林、岑溪、宜山等地的多所小学,也曾休学在家自修。他两次跳级,小学毕业时才10岁半。

高伯龙在家自修的两年是形成他浓厚的求知欲望乃至人生志向的重要阶段。他的姨妈给他买的一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学生文库》对他的影响很大。这套文库分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寓言等45个门类,共500种图书,其中科学家传记、科普知识及中国古代名著等最让高伯龙感兴趣。高伯龙回忆说,小时候立志长大后要当科学家,一个原因是受《小学生文库》的启迪;另一个原因就是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父亲对他的影响。

经父亲的辅导点拨,高伯龙学业大进,对数学的兴趣特别浓厚,学科成绩出类拔萃。1940年9月,他考进了蜚声战时大后方的桂林汉民中学。

然而,战火打断了高伯龙的学业。1944年9月,高伯龙进入高中二年级学习仅两个月,日军开始进犯广西。高伯龙随学校撤退。国难当前,年仅16岁的高伯龙决定投笔从戎,抗击日寇,当年即同报名从军的同学一起,徒步前往四川入营。然而,国民党军中的腐败,使高伯龙从戎抗敌的愿望破灭,从而更加坚定了他科学强国的志向。

抗战胜利后,高伯龙重返校园读书。幸运的是,高伯龙又进入一所名校——上海中学学习。他仅读了高二一年,就于1947年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考入清华大学高伯龙如鱼得水,刻苦学习。1951年毕业时,他被评为清华大学物理系当届优秀学生。他立志成为科学家的梦想,似乎就在前面向他招手。

毕业分配时,高伯龙被分到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

事业即生命,废寝忘食。

1971年,在钱学森的建议下,国防科技大学成立激光研究实验室高伯龙成为了激光陀螺研究团队负责人。而此时,距离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已经整整20年!

提起陀螺,我们会想到曾经玩过的小陀螺高伯龙就是用毕生精力来研制陀螺的人。可他研究陀螺不同于我们玩的陀螺,那是“激光陀螺”!

激光陀螺是什么,它很重要吗?我们来试想一场现代战争的场景:交战双方战斗正酣,突然,导航卫星被摧毁,通讯随之中断。然而,战场并没有沉寂,部分高新武器火力依然按照计划击中既定目标。这精确打击的背后,就离不开“激光陀螺”!

激光陀螺可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等高精度惯性导航领域,是世界各国国防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没有它,武器系统就无法定位,找不到目标,更谈不上精确打击。美国B—52轰炸机早已把導航系统更新为环形激光陀螺系统。说到这,它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1960年,美国率先开始研制激光陀螺,并实行了技术封锁!于是,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末也开始研究,但因为当时我国的工艺水平实在是落后,无法达到研制要求,最终十几家单位都放弃了!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更要坚持下去。如果我们不干,就可能给国家留下空白!总不能让自己的命脉掌握在别人手上!”高伯龙掷地有声地说。

什么是白手起家?没错,高伯龙和他的团队就是白手起家!1971年,钱学森将仅写有激光陀螺简单原理的两张小纸条交给了课题组,这两页纸上都是英语,只有一个光路图。这两张纸条成为了当年研究的所有基础,被称为钱学森的“密码”!

高伯龙就根据这两张纸条,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制作激光器用什么材料?不知道!铁架子、点焊机、高压电源等器材都是自己做的,实验室是由旧食堂改造的,狭小而破旧!

尽管实验室条件简陋,但高伯龙却把这里当成了家!在研制工作最艰难的时期,他每天在实验室都工作超过15个小时,而且几乎每一个春节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他带领的团队成员平均每年加班1500小时,多的超过2000小时,相当于一年干两年的活!

高伯龙和一众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成功了:1978年,第一代环形激光实验室原理样机出现;1984年,初某型环形激光实验室样机提出设想;1993年,工程化的新型样机成型;1994年,中国第一台环形激光器工程样机诞生……奇迹一个接一个发生。

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全力奋战,通往成功路上的障碍被一一清除。如今,高伯龙和他的团队已成功研制出多种型号的激光陀螺,多项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创造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多个第一,即:第一台高精度反射率透射率测试仪;第一个激光陀螺实验室样机、工程化样机;第一个实现激光陀螺产业化生产;第一家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并能全闭环研制生产激光陀螺的单位……。

追求极致,桃李天下。

高伯龙不仅在研究上敢拼敢做,专心投入,在学术上也是极其严谨细致,对待学生撰写的每一篇论文,他都一字一句仔细推敲,提思路、出观点、改论述,却从不在论文上署名。

不仅如此,在校内高伯龙的教风也是极其严谨的,对学生的要求近乎苛刻。从教60年,从1984年指导第一个博士研究生起,精益求精、克求完美的他培养出的博士不到20名,但他们都是名冠天下的业界英才。

高伯龙对科学研究的严肃态度和严谨学风,也通过他的言传身教,深刻影响着他的弟子。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是高伯龙衡量和评价他的博士生、硕士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如今,他的诸多弟子已成为国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研制领域新的领军人物和重要技术骨干。而他一直乐于当一名最最普通的研究人员,做一个“不起眼的小老头”!

2017年12月6日,这位“不起眼的小老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高伯龙虽生逢乱世,却笃信科学救国,穷尽一生不懈追求科学真理。他不畏艰险、顽强拼搏,耗费半个世纪时光,让我国的激光陀螺在世界发出耀眼的光芒;他平淡无争,淡泊名利,一蓑烟雨任平生,以瘦弱的身躯做灯塔指引后来人前进的方向;他就像激光陀螺,轴向永不偏移,旋转永不止歇,永远闪耀着不灭的人生激光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