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论文关键词】术后炎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综合治疗。

【论文摘要】目的 分析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人民医院2000年10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15例,对其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均经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应用生长抑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广谱抗生素及甲硝唑预防感染等综合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0.5 d。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有典型肠梗阻的共性特征,也有其特有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早期明确诊断,坚持首先采用系统的非手术治疗原则,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误将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为炎性肠梗阻,一旦出现肠绞窄的迹象,表明诊断有误,应立即手术治疗。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腹部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系指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炎性反应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并存的粘连性肠梗阻[1]。由于发病机制及治疗有一定的特殊性,常因认识不足导致再次甚至多次手术,造成肠瘘、短肠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5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诊断 炎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①有近期(1~3周)腹部手术史,尤其是有短期反复手术史,术中有广泛分离粘连病史;②有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表现,腹痛一般较轻等机械性肠梗阻症状;③体检时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④X线检查未见明显液气平;⑤排除腹腔等机械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和假性肠梗阻等。   1.2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为我院2000年10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4.2岁。所有患者发病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的表现,发病前手术类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7例;急性坏疸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3例;急性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1例;外伤性脾脏破裂、脾脏切除术1例;胃次全切除术2例;结肠癌根治术1例,其中1次手术8例,2次手术7例。   1.3 治疗方法 15例患者均给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减轻肠壁水肿,促进肠管的血液循环,防止电解质的丢失;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全胃肠外营养(TPN):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轻肠壁水肿,纠正低蛋白血症,促进伤口的愈合;早期、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肠壁炎性反应及水肿,稳定内环境;应用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减轻液体的潴留;应用广谱抗生素及甲硝唑防治感染。胃管注入液体石蜡及泛影葡胺各60 ml。稀释肠内容物,减轻局部水肿,润滑肠道,促进梗阻的缓解。      2 结果      15例患者经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应用生长抑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广谱抗生素及甲硝唑预防感染等综合治疗全部治愈。其中18 d内恢复8例;18 d以上恢复7例。平均治愈时间10.5 d,治疗期间无1例出现并发症,随访至今无1例复发。      3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腹部术后早期出现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并存的粘连性肠梗阻,多在术后2周内起病。主要表现为术后肠蠕动一度恢复,复又出现梗阻症状,多表现为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明显腹胀,腹痛相对较轻,大多无呕吐,较少发生肠绞窄。主要特点为当炎性反应控制后肠梗阻症状随之缓解。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术后腹腔内无菌性炎性反应导致腹内广泛粘连以及肠壁水肿所致。   目前认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由小肠,结肠间浸润的白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引起;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炎性反应等因素导致肠壁水肿,渗出增加,引起白细胞聚集,诱发腹腔炎症反应,引起肠管间麻痹、炎性反应、水肿和粘连,最后导致肠梗阻,其中炎性反应造成的肠蠕动减弱是梗阻的主要原因。其临床特点为:①多发生于腹腔污染严重,手术操作范围比较大,腹部有多次手术史的手术,肠蠕动曾一度恢复,并有排便排气,进食后立即出现肠梗阻症状,并且逐渐加重,91%发生于术后2周内,术后3~7 d发病者最多;②临床症状以呕吐、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较轻,部分患者仍有少量肛门排气;③腹部膨隆呈对称性,触诊有不均匀柔韧感,但触及不到肠袢或包块,肠鸣音减弱或消失;④腹部X片有多个肠腔积气积液现象,但无极度宽大液面,腹部CT扫描可见肠壁水肿、增厚、肠腔内积气积液,肠袢成团,腹腔有积液但无高度扩张的肠管,CT对炎性肠梗阻有重要的诊断作用;⑤可伴有低热,白细胞增高,但无高热,较少发生肠绞窄[2]。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