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侧角膜透明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在青光眼滤过术后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颞侧角膜透明切口白内障摘除术青光眼滤过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3年6月~2005年5月共收治的34例(36眼)行青光眼滤过术后合并白内障的患者,采用颞侧角膜透明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等。结果 34例(36眼)中,术后所有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1周内,有6眼发生高眼压,经药物治疗,眼压恢复正常,其余30眼,眼压均在正常范围。 结论 颞侧角膜透明切口,既可有效地保护青光眼滤过泡,又可行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并发症少,视力恢复满意。

[关键词] 颞侧角膜透明切口白内障青光眼滤过术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白内障手术日趋完善。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可以遇到青光眼滤过术后并发白内障的患者,且多伴有粘连性小瞳孔、浅前房等。如何为患者选择既经济又有效的手术方法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由于超声乳化高频振荡在眼内易损伤角膜内皮、晶状体后囊及虹膜,故瞳孔不能散大,浅前房被列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的禁忌证[1]。对于这类患者,我科采用颞侧角膜透明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3年6月~2005年5月共收治的青光眼滤过术后合并白内障的患者34例(36眼)。男14例14眼;女20例22眼;年龄56~74岁,平均65岁。术前视力光感~0.08,光定位及色觉正常。眼压9~21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15 mmHg。青光眼病情稳定2年以上。滤过泡15眼较局限,21眼为扁平状。瞳孔横径约为2.0~5 mm;不正圆,虹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后粘连。部分粘连者30眼,全部粘连者4眼。前房轴深1~2 CT,平均1.5 CT。VEP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视神经损害。

1.2 晶状体核硬度分级 根据Emerglittle晶状体核分级标准[2],Ⅱ级核13眼(36.1%)。Ⅲ级核19眼(52.8%),Ⅳ级核4眼(11.1%)。

1.3 手术方法。

1.3.1 术前准备 口服消炎痛片25 mg,每日3次,共3天。局部点托百士眼液1天,术前1 h复方托品酰胺眼液散瞳。

1.3.2 手术方法 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3 ml做球后注射。用1.5 mm刀于3点位做辅助切口前房内注入黏弹剂,于 10点半钟角巩膜缘前0.5 mm处用3.2 mm刀先向下刺入角膜,然后平行于角膜基质潜行;当刀底边与外切口重叠时,角膜隧道已形成,然后刀柄稍向前抬起,使刀保持水平穿透角膜,进入前房。钝性分离粘连的虹膜,用1∶1000的肾上腺素散瞳,若瞳孔不扩大,可选择性做瞳孔缘放射状切口,使瞳孔散大5 mm以上。注入黏弹剂,环行撕囊或开罐式截囊,水分离,转动晶状体核;注入黏弹剂,扩大切口约5.5~6 mm(切口从9点半到11点半),娩核,注吸出残余皮质,囊袋内注入黏弹剂,植入人工晶体,清除前房黏弹剂,用BSS在辅助切口注入前房,使前房形成,并于辅助切口处水化密闭切口,检查切口确认无渗漏,无需缝合切口

2 结果。

2.1 视力 术后随访6个月,36眼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矫正视力超过0.5者14眼,占38.89%;0.3~0.5者13眼,占36.11%;0.1~0.3者7眼,占19.44%;低于0.1者2眼,占5.56%。

2.2 术后反应情况 (1)术后1个月内有6眼发生高眼压,经药物治疗,眼内反应消退后眼压恢复正常,其余30眼,眼压均在正常范围。(2)滤过术后均与术前无明显变化,前房形成良好。(3)术后36眼均有不同程度虹膜反应,其中6例出现前房渗出,经药物治疗1周后,炎症反应均可消退。(4)术后1个月内有4例发生不同程度角膜水肿,经对症处理,角膜恢复透明。(5)术中有3眼进行虹膜分离时,出现前房出血,因出血量少而自行吸收。(6)术后瞳孔散大9眼,术后11眼有不同程度虹膜色素脱失现象。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