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太客气了代表啥意思_客气

老师和余老师两个客气了一辈子。

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介绍人家里。

介绍人端来一杯热茶,转身去倒第二杯时,两个人就把那杯茶推来推去地让,“余老师,您先请。

”“徐老师,还是您先请。

”那杯茶被他们推了几个来回后,杯子里的水先不耐烦了,跳出来烫了两人的手。

老师顾不得自己的手,赶忙站起来鞠躬,“余老师对不起!”余老师也赶忙站起来鞠躬,“徐老师对不起!”两颗脑袋就“咣”地一声撞在了一起。

不久,徐老师和余老师客客气气地商量了结婚的事,又客客气气地举行了婚礼。

晚上,宾客散去,两个人进了新房。

一个坐在桌子边的凳子上,一个坐在窗台下的椅子里。

老师面带笑容,正襟危坐。

老师也是面带笑容,目视前方。

两个人谁也不说什么,谁也不看屋子里的那张床

一会儿,徐老师欠欠身子,冲余老师笑一笑,说:“余老师好!”再隔一会儿,余老师欠欠身子,冲徐老师笑一笑,说:“徐老师好!”两个人就那么一直坐着,笑了二十几次,问了二十几次好,就把东边的天光熬白了。

老师率先看了一眼那张床,冲余老师笑笑说:“余老师,您看……”余老师也看一眼那张床,冲徐老师笑笑说:“徐老师,您看呢?”   徐老师师范毕业,教高中数学,余老师也是师范毕业,教初中语文。

两个人都很敬业,都是本校的业务骨干。

晚上下了班,两位老师都会把一大撂学生作业捧回家里。

他们的家很小,一厨一卫一居室,找不到客厅在什么地方。

卧室里只有一张桌子,徐老师不肯用,指着桌子说:“余老师,您请用。

”搬一只小马扎坐在床边上。

老师也不肯用桌子,“徐老师,还是请您用。

”搬一把椅子凑到窗台边。

桌子就在那里冷冷清清地空着,想不明白这两个人到底是什么毛病。

每逢教师节家里总会来一些学生,有徐老师学生,也有余老师学生

两位老师学生都很好,学生们一来,两个人就忙来忙去地找椅子洗杯子,先让学生们坐下,然后每人倒上一杯茶。

屋子里只剩下了一张空椅子,徐老师不坐,搬到余老师的身边,指着椅子说:“余老师,您请坐。

”余老师也不坐,隔一会儿又把椅子搬到徐老师的身边,“徐老师,还是您请坐。

两个人把那张椅子搬了十几个来回后,最后就不再客气了,都站着和学生们聊天儿。

学生们看看那张椅子疑惑不解,那张椅子自己也有些纳闷儿。

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是儿子,起名徐相敬。

孩子出生时,徐老师一直在医院忙前忙后地照顾。

老师被推进了分娩室,徐老师就在门外面来来回回地转圈子。

听到余老师的呻吟声,他的头上就冒汗,心脏也会剧烈地抖一下。

母子平安,婴儿发出了第一声啼哭,徐老师才长出一口气。

两人见面时,都是满头大汗。

老师拉着余老师的手说:“对不起老师,让您受苦了。

”说完,眼泪就流了下来。

老师也流了泪,摇头说:“别这么说徐老师,这是我应该做的。

”   按徐老师的意思,再不肯让余老师受苦,但余老师还想着要一个女儿,最后徐老师还是接受了余老师的意见。

女儿比儿子小三岁,取名余如宾。

让她姓余,自然是徐老师的主意。

相敬和如宾互相撵着就长大了,上小学、读初中、读高中,最后又都大学毕了业。

不知不觉,徐老师和余老师的鬓角上都有了如霜的白发。

两个人同一年办理了退休手续。

时间一下子变得宽裕起来了。

每天早晨,两个人穿过三条马路,一起去市场上买菜,徐老师总是选余老师喜欢吃的菜,余老师也总是挑徐老师爱吃的菜。

菜买回来,两个人一起进厨房,再一起坐到餐桌边,一个人不坐下,另一个绝对不会先吃一口。

两个人都举起了筷子,一个说:“徐老师请!”另一个说:“余老师请。

”晚上吃过了饭,两人又一起到附近的公园里去散步。

日子就这么客客气气地过去了。

一转眼,两个人已经结婚五十年了。

儿子和女儿大惊小怪地张罗着要给他们办金婚。

儿子和女儿先去了酒店,定餐位排食谱。

一会儿女儿打电话,一会儿儿子打电话,都是催他们快点出门打车赶过去。

老师和余老师就相携着出了门,酒店离住处只隔了两条街,他们不想打车,准备步行过去。

那一天,阳光出奇地明媚。

老师走着走着说:“余老师,您看没留神五十年就过去了。

”余老师说:“谁说不是呢徐老师,真是岁月无敌啊!”徐老师说:“余老师,咱们先说好了,哪天要走咱就一起走。

”余老师没说话,用力攥了攥他的手。

两个人穿过第二条马路时,冷不防一辆汽车就冲了过来。

这次徐老师客气,一把将余老师推开了,自己却被车撞出了十几米。

老师从地上爬起来,找到徐老师时,只见他满身满脸都是血。

老师的嘴唇抖了抖说:“对不起您了,余老师,我可能得先走了!”余老师嘴唇也抖了抖,回一句:“您太不像话了,徐老师!”   作者简介:安勇,1971年生,毕业于地质学校测量专业。

辽宁省作协会员。

近年来有短篇小说、小小说发表在《小说选刊》《百花园》《天池小小说》《北京文学》《小说界》等几十家刊物。

部分小小说作品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青年文摘》等刊物转载。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