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正压通气与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观察

摘 要: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与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疾病的疗效对比。方法:80例慢性阻塞性疾病患者根据呼吸机应用的不同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治疗患者采用双水平无创正压呼吸机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机械通气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疾病有利于术后恢复,降低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疾病无创正压通气;常规机械通气

慢性阻塞性疾病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约为3%,是一种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疾病[1]。已经有研究发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严重程度与高血压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增加呈正相关,患者易产生抑郁或焦虑等情绪紊乱[2]。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疾病的经典方法,但该方法有创伤性,并发症多,最突出的问题是带有气管内导管,易于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和呼吸机相关肺炎[3]。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无创正压通气得到了广泛应用[4—5]。本文为此具体对比了无创正压通气与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疾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呼吸重症监护室在2008年12月到2012年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慢性阻塞性疾病患者,入选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2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诊断标准。患者病情急性加重且并发呼吸衰竭需要通气治疗;无严重并发症;经过一段时间的机械通气治疗和药物治疗呼吸循环系统稳定;患者同意。其中男性55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40—82岁(70.25±6.55)。根据根据呼吸机应用的不同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两组人口学资料与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病人采用辅助—控制方式或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压力支持方式(SMⅣ+PSV),然后根据患者的血气情况和耐受程度逐渐调整呼吸机参数。如果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则进行2小时自主呼吸试验。治疗患者采用双水平无创正压呼吸机治疗,使用BiPAP模式,采用ST模式,给予合适的口鼻面罩吸氧(3—4L/min),起始压力(IPAP)从6cmH—0开始,根据患者生理需要及耐受程度调整IPAP,最终压力8—16cmH20,呼气压力(EPAP)在4—6cmH20,并根据血氧饱和度调整。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与死亡人数,同时对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无创血压(BP)进行观察。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与死亡人数 经过观察,治疗组的机械通气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但是住院时间与死亡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论文代写。

2.2 心率与血压变化 两组在不同模式下的心率,血压和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差异(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疾病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慢性阻塞性疾病同样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体健康的重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来对我国北部及中部地区农村成年人群调查,约占15岁以上人口的3%,患病率之高是十分惊人的[6]。由于其特殊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呼吸机的设置和通气策略常常需要进行特殊调整,近年来,随着呼吸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新的通气模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其中有创性机械通气治疗患者,既充分引流了分泌物,畅通了气道,使呼出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增加,使其得到充分的休息,更能充分保证呼吸衰竭患者的气体交换,但是毕竟是有创治疗,导致术后恢复慢,患者死亡率也比较高[7]。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呼吸机是一种新型呼吸支持模式,包括压力支持通气(PSV)与自主呼吸状态下持续气道内正压(PEEP)的组合形式,PSV可以减少呼吸做功,增加潮气量,改善通气—血流比例。PEEP可以抵消PEEPi所引起的吸气功耗增加,部分或全部取代呼吸肌做功,以解除呼吸肌疲劳[8]。本文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机械通气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但是住院时间与死亡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不同模式下的心率,血压和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差异(P0.05)。 论文代写   总之,相对于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疾病有利于术后恢复,降低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 文玲,邱海波,郑瑞强,等.早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加重期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17(8):477—480.[2] 黄蓉,黄席珍,肖毅.Auto.CPAP与传统CPAP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9,23(3):290—293.[3] 赵富丽.适应性支持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06,32(10):965—967.[4] 詹庆元,王辰,黄克武.自动调节通气频率和潮气量通气模式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呼吸和危重监护杂志,2002,1(4):215—216.[5] 邹琳,孙宝君,王立万,等.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在长期机械通气非COP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6,27(4):119—120.[6] Campbell RS,Branson RD,Johannigman JA.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J].Respiratory can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1,7(3):425—440. 作文 /zuowen/ [7] 孙德俊.慢性阻塞性疾病所致慢性呼吸衰竭急剧加重的治疗原则与策略[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27(5):296—297.[8] 徐思成,黄亦芬,李萍.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疾病所致严重呼吸衰竭的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27(2):25—28. 毕业论文。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