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研究

摘要:秦皇岛形成稳定的“三二一”型产业结构,是与秦皇岛农业不发达、工业基础薄弱等市情有关,因而仍然存在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产业组织企业市场化水平较低;投资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为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秦皇岛应积极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在第二产业内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抓好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在第一产业内要以延伸产业链为主,发展特色农业。。

关键词:秦皇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秦皇岛经济总量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见图1)。2005年,完成生产总值501亿元,比去年增长12%。三次产业分别增长5.5%、12.3%和1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7亿元,增长21.6%。实现财政收入55.57亿元,增长22.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71亿元,增长3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4.93亿元,增长19.3%。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310项,完成投资110亿元。戴卡轮毂技改等5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投产。港口吞吐量完成1.71亿吨。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亿元,增长13.6%。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40亿元、386亿元,比年初增长10%和9%。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上涨1.1%。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5∶41.3∶48.2调整为10.2∶40∶49.8,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去年各下降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上升0.6个百分点。总体看,秦皇岛的经济是稳步上升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成效。      一、标准产业结构基准下的秦皇岛经济      秦皇岛产业结构的快速发展以1978年为界,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全市产业结构与以前相比,不断向合理化方向迈进,具体表现为:      1.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关系得到改善   从1978年到2005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产业结构明显的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9.7∶37.7∶32.6发展到10.2∶40.0∶49.8(2005年市统计局数据尚未公布)。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在逐渐缩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有较大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基本稳定。三次产业比例从“七五”(1990)末的24.3:31.6:44.1调整为“九五”末(2000)的13.7:36.4:49.9,到2004年为10.5:41.3:48.2。这说明秦皇岛经济在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总体上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秦皇岛第二产业发展较快,“三二一”顺序的产业结构稳定形成,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与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奠定了基础。这不仅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且也符合秦皇岛城市功能定位。   但是,如果把秦皇岛产业结构现状与“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比较,会发现许多问题:GNP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偏高,第一产业比重偏低。2004年,秦皇岛市的GNP中,第二产业所占份额为41.3%,明显高于“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提供的比例;第三产业在GNP中的份额与标准大致相同;第一产业在GNP中的份额为10.5%,与标准相比明显偏低。2004年,就业结构中,秦皇岛市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高达49.6%,明显高于标准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分别为20.0%、30.4%与标准相比显著偏低。      2.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   从农业产业结构看,改变了以往农业经济中种植业占很大比重,种植业中粮食生产“单打一”现象。在农业产值中,种植业比重由1979年的73%下降为2005年的45.5%,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5%,比去年增长0.8个百分点,其中,畜牧业占44.3%,增长1.4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率提高2个百分点。   从工业结构看,轻重工业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轻工业优先”局面转为“重工业带动”的趋势。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机械制造、金属压延、粮油食品和玻璃建材四大产业实现增加值81.92亿元,增长21.7%。耀华牌浮法玻璃等5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轻、重工业内部结构变动比较明显,轻工业内部需求弹性较小、加工层次较低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行业,与重工业内部的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比重的逐渐下降,呈现出一定的产业结构升级趋势。   从第三产业看,商业增加值比重逐渐下降,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2005年,秦皇岛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 302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69.1亿元,分别增长7.5%和14.2%。这些表明全市第三产业正向高层次、多样化发展。      3.基础产业获得较大发展   “六五”以来,由于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倾斜,全市铁路、民航、公路的通车里程都有很快增长;运输工具和技术设备水平也得到改善;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交通通讯和邮电业等基础设施紧缺的状况大大缓解;通讯和邮电业还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秦皇岛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秦皇岛市对产业结构调整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其进一步发展仍存在许多不足。      1.从产业结构看,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有待进一步优化。   如上所述,秦皇岛产业结构自1980年以来始终是“三二一”型,2004年,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10.5%、41.3%、48.2%。但是,“三二一”产业格局并不是秦皇岛市经济内在素质步入工业化较高阶段,而是与秦皇岛农业不发达,工业基础薄弱,港口、仓储、交通运输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市情有关(2004年比重为34.02%)。   可以看出,在第三产业内部,面向生活的服务体系发展较快且比重较大,而面向生产的社会服务体系相对滞后且比重较小;传统行业发展较快、比重大,新兴行业发展慢、比重小;高档消费设施发展较快,而面向大众和社区的中低档消费设施发展相对缓慢。体现知识经济内涵的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在第三产业比重仅占0.77%。   从第二产业看,秦皇岛初加工、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工业居主导地位。在制造业的27个大类行业中,以玻璃、水泥、中厚钢板等为主体的生产基础原料产品、初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占全部制造业企业的比重达27.24%;普通机械、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等深加工企业占制造业企业的21.60%;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企业仅占制造业企业的0.26%。   通过分析秦皇岛第二、三产业内部结构得出,秦皇岛现有的“三二一”产业结构不代表秦皇岛已经步入了工业化的较高阶段,而是其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这一结论可以从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得到佐证。   显然,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是三次产业中最低的,未达到1,存在结构偏差。2004年,第一产业结构偏差系数高达—0.79。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是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农业实际劳动生产率较低,投入劳力多,产出少;二是仍存在较多的剩余劳动力,有限的耕地对劳动力产生了排斥力作用,农业仍是弱势产业。      2.从产业组织看,企业市场化水平较低,未能达到竞争秩序与规模效益有效制衡。  市场经济正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衡量市场经济,实现程度的指标是地区企业组织形式。如果国有和集体企业比例较高,说明市场化进程较慢,不利于资本存量在不同的产业进行调整。另外,企业的规模能反映出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企业规模较小,不能产生规模效益,高效率部门的比重将降低。。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