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制措施

致病性猪蓝耳病是在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的病毒变异下引起的一种具有高致病、高死亡率的疫病。

该病发生后多会引起母猪早产、流产或者是死胎以及产弱仔猪等[1,2]。

本文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制措施进行了介绍,供参考。

1 流行特点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能够在短时间以很快的速度进行传播

母猪以及育肥猪等均可发病。

病程通常为7~15 d,呈地方性流行。

病症可能会因为天气转凉得到控制,并最终得到有效控制而扑灭。

2 临床症状  病初个别猪出现发热、体温可能达到40~42 ℃,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症状

可能会出现结膜发炎,同时会伴随产生呼吸急促及呕吐。

猪的耳、臀部位发绀,粪便以及尿液发黄。

病症发展到后期还会引起猪群出现后躯乏力,猪无法站立的情况,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3]。

2.1 母猪临床症状  母猪患病后静神不振、呼吸急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高热、流产、死胎等情况,母猪流产率超过50%,对患病母猪必须作淘汰处理。

2.2 育肥猪临床症状  病猪会出现连续高热情况,体温在40~42 ℃之间,育肥猪呼吸加快,食欲不振。

同时会伴随有耳部以及腹下发红、发绀。

猪的粪便发干,喜饮水。

2.3 仔猪临床症状  发病情况下,仔猪可能会出现持续性高热,体温超过40 ℃,仔猪皮肤发红、耳朵发绀。

且会伴随产生尿黄、饮水等症状,发病率为100%,仔猪发病死亡率会超过85%。

3 病因分析  (1)病原检验。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临床检查发现,造成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主要原因是因为病毒变异,出现了圆环病毒、链球菌以及弓形虫等多种病毒混合感染[4]。

(2)气候性因素。

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多发季节,大量蚊蝇滋生也会造成这种病症的扩散速度加快。

(3)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易感猪可经口、鼻腔、肌肉、腹腔、静脉及子宫内接种等多种途径感染病毒,猪感染病毒后2~14周均可通过接触将病毒传染给其他易感猪。

易感猪与带毒猪直接接触或与污染有PRRSV的运输工具、器械接触均可受到感染

(4)生物因素分析。

猪发生蓝耳病主要原因是其自身免疫系统出现了故障,进而造成病毒以及细菌等进入到体内。

为此,猪患病后多表现出多重感染情况,会造成难以治愈,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4 防控措施  (1)疫苗接种

接种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提高其免疫力,其中母猪、公猪接种疫苗肌肉注射4 mL疫苗为宜,3周龄左右的仔猪注射剂量减半,并在接种之后的28 d内完成第二次接种

(2)提升饲养管理水平。

首先制定科学的卫生管理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保持猪舍的通风以及卫生,对猪的粪便及时进行清理,同时使用多种消毒药物交替消毒。

其次,禁止饲养员串舍、非工作人员接触生猪饲槽等器械。

(3)结合实际情况,用中药对猪进行疾病预防。

通过适应连翘、二花、黄芪、大青叶、板蓝根以及黄苓、桔梗、生石膏等搅拌均匀放入饲料当中。

并对猪饲料以及饮用水当中添加黄芪多糖粉。

(4)严格消毒。

禁止从疫区引进病猪,从源头上严格控制。

对病死猪严格无害化处理[5]。

5 治疗方法  (1)双黄连及黄芪多糖采用分点肌肉注射的方式对生猪进行治疗。

(2)对继发感染进行有效控制。

当发生猪病后,可能会继发链球菌感染,为此可采用肌肉注射链球菌疫苗的方式来控制。

参考文献:  [1] 林落霞,舒菊英,吴鹏举,等.猪蓝耳病的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J].浙江畜牧兽医,2010,35(3):37.  [2] 高 云,杨汉春,任慧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离株基因型的鉴定[J].农业生物科技学报,1996,6(4):327—331.  [3] 华 威.浅析当前我县猪高热病原因与防控措施[J].中国动物检疫,2010(6):59—60.  [4] 曾存芳,张 榜,赵文举,等.猪瘟、口蹄疫、蓝耳病免疫抗体消长规律试验报告[J].畜禽业,2010(5):14—15.  [5] 许豆艳,马贵贤,郭爱生,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的流行特点、诊断与综合防制[J].畜禽业,2008(1):30—31.出处:湖北畜牧兽医作者:段鹏。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