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教育阶段 [由“沙弥思老虎”想到孩子的性教育]

清人袁枚的《于不语》中,有一则《沙弥老虎》的故事。

五台山某禅师收一沙弥,年仅三岁。

师徒在山顶修行十余年从未下山。

一日师徒同下山,沙弥见牛马鸡犬皆不识。

师告之曰:“此牛也,可以耕田;此马也,可以骑;此鸡、犬也,可以报晓,可以守门。

”见一少女,沙弥惊问“此又是何物?”师虑其动心,正色告之曰:“此名老虎,人近之者,必遭咬死,尸骨无存。

”晚间上山,师问:“汝今日在山下所见之物,可有心上思想他的否?”沙弥日:“一切物我都不想,只想那吃人的老虎,心上总觉舍他不得。

”   苦修十几年的沙弥,何以见“虎”而尘心萌动?原因在于禅师的“虑”。

沙弥本不知女人为何物,如果禅师告之曰:“此少女也,她会养蚕抽丝,缝衣烧饭,生儿育女。

对其非礼乃佛门之大戒。

”如此理论联系实际地引导,沙弥还能“只想那吃人的老虎”吗?遗憾的是。

禅师见识不广顾虑多,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实事求是,只道谎言管事,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沙弥见“虎”动情也就不奇怪了。

由此,笔者想到了学生教育问题。

据去年9月2日《北京晚报》报道:一份在中学生中进行的艾滋病相关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性观念让人吃惊。

这项调查涉及北京市东城区789名高一学生,这些学生分别来自普通中学、重点中学和职业高中。

对婚前性行为,有386人持认可态度,占接受调查人数的48.9%,其中有9.9%的学生认为一见钟情就可以发生性行为,甚至有2.5%的学生同意“只要给好处,就可以发生性行为”。

个别学生性行为的态度十分轻率,甚至把它当成一种金钱交易,这在青年学生中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

值得注意的还有,在调查中有17.8%的学生承认曾与异性拥抱,10.1%的学生承认曾与人接吻,在“是否发生过性行为”一栏,7人填了“有”,22人拒绝回答。

“以前是孩子不懂大人的事,现在是大人不懂孩子的事。

”这是许多现代家长的苦恼。

这份调查资料又一次让家长们惊讶地张大了嘴。

“我们确实有必要对孩子们进行系统的性教育

”正如一名家长说,“以前总觉得孩子小,还不懂,现在看来,我们的眼光太老了。

”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们的性知识70%~80%来源于报刊书籍、广播电视,最应关心学生成长和身心健康的老师家长却轻易放弃了引导孩子的机会。

很多女生抱怨家长太敏感:“男生一打来电话他们就问个不停,跟查户口一样。

”有学生说:“我从不和爸妈说这些事,他们的脑子该回回炉了,满是封建传统。

老师又是怎么想的?某校刘老师说:“我觉得讲性知识很有必要,但站在讲台上又开不了口,觉得挺不舒服。

”张老师则说:“上生物课本来就时间紧张,我又不愿意讲那部分内容,就让学生们自己去看。

”   其实,“沙弥老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禅师的“虑”和“怕”,它可能使沙弥永远难辨真伪而终身不能成正果。

那么,家长孩子的性教育,也大可不必像禅师对待沙弥一样顾虑重重。

或羞羞答答。

遮遮盖盖;或讳莫如深,干脆回避,这都是不明智的。

也许大人们认为孩子们生活在“真空”中更为安全,怕教这方面的内容引起负面影响,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一位从美国考察回来的老师说,美国学校最令他吃惊的事就是高中老师每周一要向学生发避孕套。

统计表明:近1/2的艾滋病患者年龄在15~24岁之间。

面对这样的数字,我们确实应该考虑把性教育拿到台面上来了。

(编辑 樊明)。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