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高凝状态与溃疡性结肠炎病情转归相关性的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 D—二聚体(D—dimer) 与溃疡性结肠炎(UC)病情活动性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UC 活动期患者 127 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 53 例,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采静脉血 3 mL 并分离血浆。以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 D—dimer。结果:活动期 UC 患者血 D—dimer 明显高于对照组抗凝治疗组经治疗后临床活动性评分优于未经抗凝治疗组,经抗凝治疗患者 D—dimer 明显低于未经抗凝治疗组。结论:D—dimer 血浆浓度与活动性 UC 患者的病情分级呈正相关。活动性 UC 患者处于明显的血栓前状态,适量应用低分子肝素以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对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有效。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D — 二聚体;凝血。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目前认为是包括环境、免疫及遗传、精神心理等多因素所致[1]。近年,其发病率有所增加,重症患者也多有报道。有研究发现,UC 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者亦不少见,尸检报告中高达 39%,并成为导致 UC 患者死亡的第三大原因[2,3]。本研究活动期 UC 患者在采用抗凝及非抗凝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成员的血 D — 二聚体(D—dimer)进行检测、对比,以探讨 D—dimer 与 UC 病情活动性是否存在相关性,采取抗凝治疗能否使病情得到改善。为临床诊治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 2005 年 7 月 — 2008 年 4 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就诊的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及组织学特征,遵照 2001 年全国炎症性肠病会议修改的《对溃疡性结肠炎诊治规范建议》的诊断标准[4]进行诊断,并同时排除其他系统急、慢性疾病的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患者 127 例,对照组 53 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活动组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中、重 3 组。活动组中随机选取 60 例作为抗凝治疗组,67 例作为非抗凝治疗对照组。组中患者均无使用低分子肝素的禁忌证。

1.2 方法 所有入选研究对象均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清晨空腹采静脉血 3 mL,抗凝后 3 000 r/min 离心 10 min,分离血浆并密封保存至—20℃待检。

研究对象中所有患者均应用惠迪(美莎拉嗪)每日 2.0 g 口服,2.0 g 加生理盐水 50 mL 每日 1 次睡前保留灌肠,四联活菌片 500 mg 每日 3 次口服。其中重度组患者同时口服强的松每日 60 mg(每周逐渐减量 5 mg)。抗凝患者在采用上述治疗方案同时采用低分子肝素 5 000 U,1 次/d,皮下注射。治疗总疗程 6 周,治疗过程中无因不良反应明显需中断治疗现象发生。治疗前后分别均以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 D — 二聚体

1.3 统计学分析 各变量以 x±s 表示,各组数据均进行正态性检验,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法,以 P 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患者临床活动性评分 见表 1。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抗凝治疗组经治疗后评分优于未经抗凝治疗组。

2.2 血清 D — 二聚体检测 见表 2。UC 活动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显著性(P 0.01)。轻、中、重度组间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

2.3 D—dimer 比较 见表 3。治疗抗凝治疗组与未抗凝治疗组,两组数据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