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83例疗效分析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摘 要]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采用ATRA+As2O3或者两者交替组获得CR中位时间分别为34 d、35.5 d,单用ATRA获得CR中位时间为62 d,P0.05,差异有显著性。ATRA+As2O3组或两者交替组,3 a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8%和80%,与单用ATR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DIC纠正时间为16 d~18 d,三种治疗方案无明显差异。15例行HSCT者,仅2例复发,其余13例中位无病生存时间(DFS)为13.5 a,该13例PCR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阴性。结论:应用ATRA+As2O3或两者交替加成分血、抗纤溶纠正DIC及其化疗治疗APL获得CR时间明显缩短,而且3 a无病生存率相对较高。缓解后6个月进行HSCT者,DFS可进一步延长。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其来势凶猛,易出血、感染及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死率相对较高[1]。全反式维甲酸及三氧化二砷的发现及临床应用,使得该病的完全缓解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使之成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最高的类型,联合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也使长期生存率及治愈率明显提高。现将我院1987年11月至2006年11月30年来收治的183例初治APL患者合并DIC临床疗效分析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病例资料 183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经临床、血象、骨髓象以及染色体R带检测确诊为APL。其中,男性89例,女性94例,年龄8岁~66岁,平均37岁,全部为初治病例。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及出血,其中脑出血3例,伴卵巢黄体破裂出血1例。血象及骨髓象:WBC10×109/L者139例,WBC10×109/L者37例,其中50×109/L者7例;骨髓中病理早幼粒细胞为78%~96%,M3a169例,M3b14例。

1.2 治疗分类 入院72 h内脑出血死亡5例,确诊后放弃治疗者6例,其余172例以ATRA治疗者87例,单用As2O3者21例,交替应用ATRA和As2O3者34例,ATRA+As2O3者30例。15例在获得CR 6个月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方案及其剂量:ATRA 20 mg/d~60 mg/d×50 d~74 d,口服,同时加用强的松10 mg~30 mg,白细胞50×109/L口服羟基脲或输注三尖杉脂碱或柔红霉素;As2O310 mg/d,用10%葡萄糖250 ml~500 ml稀释,输注7 d~28 d。CR后给予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HA(三尖杉脂碱、阿糖胞苷)方案巩固治疗1个疗程,随后第1年每月化疗与As2O3交替应用,第2年每2个月化疗1次,第3年每3个月化疗1次;第1年~第3年均于化疗间歇期每3个月加用ATRA 1次,20 mg/d~60 mg/d×15 d。所有病例都配合小剂量肝素治疗,同时使用成分血(血浆、血小板、凝血酶原复合物)及其他抗纤溶和抗感染措施,使用As2O3者同时予保肝治疗。每日监测DIC系列(CT、PT、KPTT、FDP、D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以调整肝素用量。完全缓解后坚持完6个疗程巩固治疗者133例,其中15例进行了HSCT,其余24例巩固治疗中位数2.3个疗程。随访时间为6个月~17 a。

1.3 疗效判定标准 按1987年苏州白血病化学治疗讨论会制定的标准及其符合国内标准[2]。

1.4 统计分析 结果应用χ2检验统计。

2 结果。

2.1 CR 183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57例,缓解率为85.79%。72 h内脑出血死亡5例,确诊后放弃治疗者6例,有2例在应用As2O3 10 mg/d点滴至120 mg~130 mg时发生急性肝坏死而死亡,12例WBC10×109/L,中位数36×109/L,在治疗10 d~15 d时放弃治疗不久后死亡。完成6次巩固化疗的133例中,DIC纠正时间为16 d~18 d,3 a无病生存者89例,占66.9%;其中1例在CR117个月时复发,后单纯以As2O3静脉点滴,长期处于缓解状态。1例CR112个月后复发,获CR2后行HSCT,半年后再次复发,于HSCT后18个月因DIC颅内出血死亡,该患者初诊时WBC 56.8×109/L,染色体R带分析t(15;17),21p+。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