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词】 肿瘤

半个世纪以来,综合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最佳模式,尤其是免疫学和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使得我们对肿瘤形成过程中的受体、基因和信号转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生物治疗也因此成为21世纪肿瘤治疗的主要方向和潮流,在多种肿瘤治疗方法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1 肿瘤生物治疗的特点及评估

生物治疗强调肿瘤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分子基础和治疗的针对性、特异性(靶向性)及有效性。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非细胞毒性和靶向性;具有调节器作用和细胞稳定性作用;毒性的作用谱和临床表现与现在常用的细胞毒类药物有很大区别;与常规治疗(化疗、放疗)联合应用有更好的效果。然而,评估这种肿瘤新型生物治疗疗效的最佳方案仍在探寻中。经典的WHO标准和实体肿瘤反应评估标准(RECIST),用测量肿瘤大小的形态学标准常常不能及时评估肿瘤治疗是否有效,因为肿瘤体积的变化要在治疗开始后很久才出现,要达到这些标准所说的肿瘤体积明显改变的平均时间间隔为4个月,所以还需要结合形态学和功能影像学检查技术,如增强CT、MRI或PET/CT。目前认为CT和MRI估计的有效率接近50%,其中5%为完全有效[1],而PET/CT的结构和功能显像明显优于单纯的增强CT或MRI的解剖成像

2 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的应用。

近两年出现的超声造影成像技术是一项新型的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学诊断方法的又一次进步与完善。超声造影通过增强人体的血流散射信号,可以实时动态地观察组织的微血管灌注信息,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尤其是小于1 cm的肿瘤病灶)并对病变的良恶性进行鉴别。因其独有的安全、无创、无射线等优点,也被誉为无创性微循环血管造影

如同PET/CT,超声造影成像可以同时提供形态学以及血流灌注两方面的参数,不仅可以准确测量肿块的大小,而且还能检测肿瘤摄入造影剂量的百分比以及其进入时间(肿瘤血供的一种评估标准)[2]。它明显提高了微血管生成的检测,可明确新生血管的存在,甚至可以检测出直径40 μm的新生血管。因此,即使肿瘤体积没有变化或轻度缩小,超声造影也可以检测出早期对药物不敏感的患者,为科学地评估药物对肿瘤敏感性提供了事实依据,减少了以往根据临床经验来设计、调整治疗方案的盲目性,为患者节省了昂贵的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的负担,有利于继续再合理分配使用这些有限的资源,更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机,延长了生命。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实时动态观察肿瘤灌注,操作快速简便,可重复好,无X线辐射,安全可靠。此外,新型软件包引入时间函数对信号进行非主观的量化分析,减少了该项技术的使用局限性和对操作者的依赖,可以区分出肿瘤组织和炎症区域的血流动力学差别[4]。因此,超声造影非常适用于肿瘤生物治疗、化疗、放疗等的疗效评估。如今,它在经皮穿刺介入治疗中已经大放异彩,可清晰显示治疗后坏死区内是否有残存的活性组织[5~7],赢得了多数医生们的认可和称赞。

超声造影成像提高了对新预测因子功效的鉴定,而预测因子则又反映出靶向药物的疗效。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超声造影在抗血管生成药物索拉非尼(Sorafenib)治疗细胞癌[8],评估部位为腹部淋巴结(见图1)。沙利度胺(thalidomide)治疗细胞肝癌[9]和肾细胞癌[10,11]等生物治疗疗效监控上已经取得了非常令人鼓舞的效果。

细胞癌患者,女,37岁。以索拉非尼治疗治疗反应佳)后多普勒超声造影显示:(a)治疗前,多普勒超声造影显示肿瘤造影剂摄取率约为81%;(b)治疗3周后,多普勒超声造影显示肿瘤造影剂摄取率约为48%;(c)治疗6周后,多普勒超声造影显示肿瘤造影剂摄取率约为31%。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