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石消汤治疗儿童胆结石症45例临床观察

【论文关键词】儿童胆石症儿石消汤;临床观察   【论文摘要】患儿以上腹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在B超检查诊断的基础上,用自拟中药儿石消汤口服治疗儿童胆石症45例,观察2个疗程,每个疗程2周。

痊愈23例,好转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6.7%。

痊愈患儿随访半年未复发,8例患儿2年随访未复发。

近年来儿童胆石症的患病率在不断的上升,主要临床表现:腹疼、腹胀、胁痛、恶心呕吐、纳呆、黄疸等。

自2005年6月~2008年6月,笔者在B超检查诊断的基础上,用自拟中药儿石消汤治疗儿童胆石症45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5例患儿,住院患者19例,门诊患者26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最大14岁,最小10月,其中<3岁7例、>3岁~6岁16例、>6岁~9岁12例、>9岁~14岁10例。

中医辨证分为:①B超检查,其临床表现:腹疼急剧,呕吐,发热,腹胀,或伴有黄疸,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滑。

②脾虚型,其临床表现:腹疼缠绵,纳呆,乏力,时有便溏,腹胀,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沉滑。

45例中湿热蕴结型31例,脾虚型14例。

所有病例均以腹痛就诊,其中右上腹疼痛28例;胃脘疼痛10例;脐周疼痛7例。

以B超检查为诊断依据,45例中胆囊结石35例,胆总管结石胆总管扩张5例,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3例,胆总管扩张2例(CT检查发现胆总管结石)。

1.2治疗方法儿石消汤基本方:金钱草30g,海金沙15g,郁金10g,柴胡10g,木香10g,枳壳10g,莱菔子10g,大黄6~10g(后下)。

如有高热,加羚羊粉3g(冲);湿热蕴结证的,加虎杖6g;有脾虚证,加白术、山药;腹痛加川楝子10g,元胡10g;每日一剂水煎150~200mL,早晚口服,两周为1个疗程,服1~2个疗程

1.3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症状、体征消失,B超检查无胆结石,随访6月无复发。

②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或消失,B超检查结石显著减少;③无效:症状、体征及B超检查无改善。

2结果      治疗45例,用药1个疗程(两周)痊愈8例(17.7%);2个疗程痊愈15例(33.3%);好转(2个疗程)16例(35.6%);无效(2个疗程)6例(13.3%),总有效率86.7%。

3典型病例      施某,女,10岁,因间断腹痛2月,加重半天,就诊于2006年7月27日。

患儿右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1次胃内容物,大便干结。

查体:体温38℃,右上腹压痛,拒按,腹胀,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B超检查:胆囊结石胆总管扩张(胆囊内可见多个强回声光团伴声影,最大1.2cm,最小0.2cm)。

中医辨证属湿热蕴结型,予中药儿石消汤加川楝子10g,元胡10g,水煎服,每日1剂,1周后复诊,腹痛于服药后两天消失,体温正常,未见呕吐,大便正常,舌质红,舌苔薄黄微腻,脉滑略数。

上方去川楝子、元胡,加焦三仙30g,水煎服,每日1剂。

1周后三诊,未见腹疼,症状体征消失,复查B超:胆囊未见结石,未见胆总管扩张。

嘱其患儿忌食油腻食品,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于2个月及半年后分别复查B超,均未见异常。

4讨论      胆石症是一种多发性、难治性疾病。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国不仅成人胆石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而且还出现了胆石症“年轻化”、“儿童化”的趋势[1]。

中医学没有“胆石症”病名,可见有胆胀、胁痛、腹痛、恶心呕吐、黄疸等症。

其主要病机,因肝郁气滞、情志不畅、湿热蕴结,胆汁郁滞,久而化热凝液成石;或因脾虚湿聚,运化失职,湿浊内生,聚而成痰,阻于肝胆,气机停滞,胆汁疏泄不畅,久而成石[2]。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儿童进食肥腻荤食及精制食品过多,体内蛋白质、脂肪的含量明显增加,加之运动相对较少、饮水量常常不足,以致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增高,形成结石[3]。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