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螺钉与空心钉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对比

【摘要】 目的 比较可吸收螺钉空心钉治疗踝关节骨折疗效及其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10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

观察组给予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 对照组给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

两组术后的疗效踝关节功能、并发症进行对比及分析。

结果 观察组采用可吸收螺钉固定优良率为94%, 对照组采用空心钉内固定优良率为92%,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行走能力、跑步能力和 X 射线测量评估方面,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踝关节稳定、疼痛、活动范围和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可吸收螺钉空心钉;内固定疗效ki.11—5547/r.2016.25.069   踝关节骨折脱位是临床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之一, 约占全身骨折的3.92%[1], 因为关节内翻或外翻引起关节内软骨损伤造成关节内病变。

故进行关节解剖结构的复位和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 否则会引起创伤性关节炎、活动受限以及踝关节功能障碍等, 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

本文比较可吸收螺钉空心钉治疗踝关节骨折疗效及其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骨科住院的 10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 男56 例, 女44 例;年龄17~62 岁, 平均年龄(37.41±8.15)岁。

入院后均行 X 射线和 CT 检查, 诊断踝关节骨折

排除标准:陈旧性骨折、下肢动静脉缺血性疾病及糖尿病等影响伤口愈合的慢性疾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

观察组中男31例, 女19例;年龄 16~62 岁, 平均年龄(37.16±8.33)岁, 按Lauge—Hensen 分型, 旋前外旋型8例, 旋后外旋型19 例, 旋后内收型12 例, 旋前外展型11例;对照组中, 男29例, 女21 例;年龄15~64岁, 平均年龄(37.65±8.79) 岁; 按Lauge—Hensen 分型, 旋前外旋型10例, 旋后外旋型15例, 旋后内收型15例, 旋前外展型10例。

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采用不同的内固定治疗, 观察组采用可吸收螺钉固定对照组采用空心钉内固定

复位固定的顺序为后踝、外踝、下胫腓联合和内踝。

1周开始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1.5~2.0个月需扶拐锻炼, 约3个月骨折愈合, 可正常行走锻炼。

对照组术后1周开始伸屈活动及部分负重锻炼, 2 周后逐渐开始负重锻炼, 如骨折愈合1.5年二次手术取出空心钉。

1. 3 观察指标 随访1~2年, 观察两组疗效踝关节功能状况。

1. 4 疗效判定标准 术后1年, 根据拍踝关节X片来判定复位情况, 进行疗效评定[3]。

根据内外踝前方、侧方移位距离及距骨和内踝、胫腓联合下间隙来判定。

差:内外踝前方、侧方移位距离≥ 2 mm;距骨和内踝、胫腓联合下间≥2 mm。

良:内外踝前方、侧方移位距离0.05)。

见表1。

术后1年行踝关节功能评分, 观察组疼痛、踝关节稳定性、活动范围和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功能恢复和并发症方面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 等.实用骨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796.   [2] 朱启仁, 赵芸珂, 安书仪.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体会.中国保健营养, 2012(7):1888.   [3] Ding H. Can absorb the screw in the ankle fractures to observe the result.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al Guide, 2013, 15(8):7—8.   [4] Court—Brown CM, Mcbirnie J, Wilson G. Adult ankle fractures——an increasing problem? Acta Orthopaedica Scandinavica, 1998, 69(1):43—47.   [5] Facaros Z, Ramanujam CL, Stapleton JJ. Combined circular external fixation and 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 with pro—syndesmotic screws for repair of a diabetic ankle fracture. Diabetic Foot & Ankle, 2010(1):144—148.   [6] Joukainen A, Partio EK, Waris P, et al. Bioabsorbable screw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nkle fractures.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cience, 2007, 12(1):28—34.   [7] Huang Y, Gu T, Luo X, et al. Absorbable screws and kirschner wire treatment of calcaneal fracture. Progres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11.   [8] Zhou RH. Effect of absorbable screws on ankle fractures.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1.   [9] Tang J, Jin—Feng HU, Guo WC, et 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absorbable screw in orthopedics: a clinical review comparing PDLLA screw with metal screw in patients with simple medial malleolus fracture.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2013, 16(1):27—30.   [收稿日期:2016—05—19]。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