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巨额贸易逆差的根源及启示

摘要: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指出,当一国对另一国的贸易顺差超过该国贸易额的25%—30%时,不仅会引发两国间的经济摩擦,更会引致政治危机和冲突。

所以,本文力图探寻美国中国巨额贸易逆差根源,以此来解决美对华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

为此,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各具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出口、相互投资及储蓄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美国中国巨额贸易逆差根源并不是人民币汇率的低估,而是供需方面的失衡。

同时,本文对其他造成美国中国巨额贸易逆差的原因做出了深刻的分析。

关键词:贸易逆差根源;汇率低估;供需失衡      据中国海关统计,1993年,中美双边贸易开始出现美国赤字的情况。

此后,美国赤字额迅速增长。

虽然近些年来,美国中国贸易逆差的增长率有所减少,但贸易总额依然在增加。

2007年,美国中国贸易逆差超过1600亿美元

2008年1—6月,美国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达到1908.5亿美元,增长6.9%。

其中,美国中国出口366.9亿美元,增长20.1%,占美国出口总额的5.6%,上涨0.1个百分点;美国中国进口1541.5亿美元,增长4.2%,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4.6%,下降1.2个百分点。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指出:当一国对另一国的贸易顺差超过该国贸易额的25%—30%时,不仅会引发两国间的经济摩擦,更会引发政治危机和冲突。

所以,我们应该探寻美国中国巨额贸易逆差根源,以此来解决美对华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

一、中美贸易现状      中美贸易逆差指的是从1993年以来,中美贸易中美国所处的逆差状态。

中美自1979年建交以来,特别是1997年和1998年两国元首实现互访,中美两国确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以及1999年11月15日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中美双边谈判结束以来,双边贸易发展迅速。

中国海关统计,中美双边贸易额从1978年的9.9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116.3亿美元,增长了213倍,美国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但是,随着中美双边贸易的迅速发展,中美双边贸易的不平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据中方统计,由1993年开始美方出现逆差62亿美元,到2007年上升到1633.2亿美元,12年间增长了17.5倍。

同时,随着双边贸易量的不断攀升,中美贸易逆差还在继续扩大。

二、美国中国巨额贸易逆差根源不是人民币的低估      2004年4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专门针对人民币问题的《舒默修正案》,威胁如果中国不把人民币升值15%—25%, 将对所有从中国进口产品征收2715%的关税。

美方一些人士认为,美国中国巨额贸易逆差根源人民币汇率的低估。

只要人民币升值了,中美贸易逆差状况就可以得到改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983-2004年的人民币汇率与美中贸易逆差的扩大有内在联系,但无法解释1993-2004年人民币汇率保持不变、中美进出口相对价格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中美贸易顺差仍存在不断扩大的现象,更无法解释2005年7月21日汇改后,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中美贸易顺差仍加速扩大的现象。

这足以说明汇率的变化与贸易逆差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表面上来看,一方面,由于受“J曲线效应”的影响,造成进出口商无法快速对人民币升值做出反应。

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过小,不足以造成贸易顺差的速减。

那是否意味着只要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够大,在不久的将来,就能看见我国“双顺差”格局的好转呢?从历史来看,过去一年多来,虽然人民币累计升值,贸易顺差却仍然持续扩大。

这说明,中国出现贸易、资本“双顺差”格局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并不能仅仅依靠汇率的变动来解决。

从出口方面来看,人民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的传导机制受到阻碍。

中美贸易顺差更多的是结构性的贸易顺差美国虽然对中国贸易逆差不断上升,但对东亚地区的逆差却未同步上升。

这是全球特别是东亚地区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过去美国对韩、日等的逆差实际上由于产业转移的缘故被转移到了中国

事实上,中国对不少周边国家地区一直保持着逆差

中国只是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一环。

由于经济全球化,中国通过进口原材料,在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进行加工,然后销售到美国等成熟的市场。

所以中美的贸易顺差是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的结果,是其他国家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的结果,这是由国际分工决定的,而汇率的变动很难改变这一格局。

人民币的升值,只能稍微提高中国劳动力的价格,但相对于别的国家来说还是要廉价很多,其他国家不会因此而减少向中国进口劳动力,而且中国国内也存在大量的劳动力,因此不可能使贸易的顺差减少。

所以,美国中国巨额贸易逆差根源不应是人民币的低估。

三、美国中国巨额贸易逆差的真正根源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中国巨额贸易逆差根源并不是人民币的低估。

美国中国巨额贸易逆差的真正根源应该是供需的失衡问题。

该供需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美两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进出口方面的供需失衡   从贸易结构方面看,美对华逆差主要是货物贸易逆差,服务贸易属于顺差。

从产业结构来看,中美双方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体现在双边贸易上,表现为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与高附加值产品交换为特征的互补性贸易。

中国由于劳动生产力低下等原因,使得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美国则主要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服务业上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

根据比较利益的原则,美国通过大量进口,一方面加快本国本来就要淘汰的传统产业的退出进程,另一方面节约本国资源,使之得以优先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最大限度获取资源转换效应和利益,这对美加速转型,实现高科技产业下持续低通货膨胀极为有利。

然而,在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一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例如一些高技术产品,以及服务贸易,都对华进行了出口管制。

如此一来,美国中国进口中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把中国多余的供通过进口弥合了他们的需求,却把他自己的比较优势产品进行管制,使中国在高技术这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美对华的逆差加大。

2.中美两国相互投资的供需失衡   美国把本应由在其本土制造的产品转移到中国制造,充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然后再把这些产品进口到国内,把本应该由美国自己提供的供转为有中国提供,从而使美国中国贸易逆差更大。

从直接投资角度分析,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逐年增加。

1979—1999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3060亿美元,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10%。

随着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目前已占到中国对外贸易的一半以上。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自1998年以来,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对外贸易出口中,出口市场最大的是美国

而同期外商在华投资企业从美商品进口增长却相对滞后。

两者相抵,外商在华直接投资造成的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有了持续增长,由1993年的33.2亿美元大幅增加到2003年的408.6亿美元

与此同时,美国是我国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国之一,而美对华投资企业多属进口替代型,在华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占领中国市场。

近年来美国和其他一些经济体的大公司把中国大陆当作制造平台, 利用中国大陆的廉价劳动力降低产品成本, 获取高额利润。

在华直接投资建厂后,又将产品返销到美国

这样做是把本应该由美国自己提供的供转为有中国提供,不仅使美国人的福利增加,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获得同样的商品,还把这些都算在中国的出口上,使中国的出口更多了,从而美国中国贸易逆差更大。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