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弄什么意思_新闻不可戏弄

在西方,记者素有“无冕之王”的美称,因为记者背后的新闻媒体通常被称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外的“第四权力”,是舆论监督的主要力量。

在中国,记者不仅是时代的记录者,还有“喉舌”之誉,同样意味着责任和担当。

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

”新华社原社长郭超人曾经这样形容记者的分量。

但是,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体生态日趋多元化。

有不少人认为,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是记者”。

在网络上,尤其是在微博上,信息发布的门槛几乎被降到了最低。

在过去的两年中,微博已成为很多重大新闻事件的信息源。

在2011年的“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微博更是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面对迅速转变的舆论格局,不少记者也随之改变了工作方式,以前相信“好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现在开始相信“好新闻是在网上泡出来的”。

公众在媒体上看到了大量来自网络的“二手新闻”,在他们心目中,记者就不那么神圣了,甚至认为记者这个行当也不过如此。

被轻视的记者在采访中又免不了会遇到更多的冷眼乃至暴力。

社会地位的下滑,反过来又影响到了记者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一些记者新闻民工自居,以写稿挣分为要务,以谈理想为耻。

确实,新闻媒体长期的企业化管理培养了记者的竞争意识。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新闻”成了记者的基本功。

能抢到新闻记者才有工作量,有工作量的记者才有丰厚的待遇。

利益驱动之下的抢新闻,又很容易使记者跨越职业道德的边界。

2011年11月,一起深圳联防队员涉嫌强奸的案件被曝光。

之后,多家媒体对受害人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

各路记者拿着各种台标的话筒冷冰冰地围着床上以被单掩面的女子,全然不管后者的痛苦。

有关图片发布后受到了公众的广泛质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对此评论道:“呈现的不是专业性,而是无德、无知、利益至上。

”在庸俗化和功利化的竞争中,记者确实很难胜任“公共利益的看门狗”角色,而更容易成为猎奇的“帕帕拉齐”。

呈现在媒体上的新闻越来越轻飘,没有态度,也没有责任。

这样的新闻,一方面瓦解了受众对媒体的尊重,另一方面使记者在饮鸩止渴的快感中忘掉了对社会的责任,找不到可以坚持的职业方向。

就事实而言,记者被去神圣化不是坏事,因为他们原本就生活在世俗的烟火气中,需要穿衣吃饭,养家糊口,也必须锻炼出一定的谋生能力。

单就一种职业而言,记者并不具备天然的神圣性,唯有具备职业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的记者才能成为优秀的记者

正如报人普利策所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望者。

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做一个�望者,不只是摆出一个姿态,还要具备一种博大的历史情怀。

今天新闻,将在明天成为历史

能在今天想到明天的记者,就不会为了“饭碗”失去理想。

在“人人都是记者”的社会中,记者如果不想被边缘化,就应该握紧自己的笔和麦克风,走向思想的高地,去引领社会大众,作为和文字打交道的人应该具有知识分子的品格。

当下急剧转型的社会如同一座新闻富矿,每一个立志有为的记者都应为生在这样的时代感到幸运。

在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和矛盾中,记者应该有思想,新闻应该有态度。

新闻媒体记者不能满足于自身的点滴进步,还应该推动社会的进步,努力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只有着眼于社会的长期发展,而不是眼前的得过且过,今天新闻报道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曹聚仁曾经说,他是以研究历史的态度进入新闻圈子的。

这个态度在今天同样适用。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在今天做一名记者看似容易,其实更难了,稍有松懈就会被淘汰出局。

职业记者消亡论”虽有夸大之嫌,但也足以引发记者职业危机感。

马英九在2012年的元旦献词中讲道:“今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将决定未来的历史

”同样,以历史的责任感观照当下的所作所为,记者就不会成为无足轻重的职业新闻就不会成为公众的笑谈。

当信息发布的门槛越来越低时,新闻媒体记者职业规范就应该越来越高,这才是我们在传媒生态变化中保持尊严的应有手段。

(作者为齐鲁晚报评论员)。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