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偏爱“富”牌车】 领导偏爱一个人

最近随几个朋友去乡下转了转,一连转了几十个村庄。

走的地方多了,我看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越是富裕的地方越有大小领导挂点,那些偏僻落后的乡村却无人问津。

我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周围的人,一位朋友说:你太大惊小怪,这号事早看麻木了。

我自然无法要求所有的人都跟我一样惊诧,但我内心。

不免涌动一种怪怪的情绪。

按照常理,富裕村交通便利,农民收入很高,有的地方还推行了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补助措施,孩子读高中、大学不用自己掏钱,此类村庄领导不去挂点,村民一样过得很好。

偏僻落后的乡村就不一样了。

那些地方交通闭塞,农民生活水平很低,上不起学、看不起病、建不起房子是常态,我们的官员如果能选择它们做联系点,在政策、资金致富门路方面帮扶一下,穷村的贫困现象肯定会有较大改观。

我们的官员为何偏要跟常识对着干呢?   俗话说:元利不起早。

某些官员喜欢找富村联系点,也没有脱离这个利益法则。

富村各有各的的致富门路,它们或者拥有规模较大的村办企业,或者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或者具备别人所不及的区位优势。

这些村子想发展,只需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领导去蹲点,无须做多少事,省心省力。

富村出了成绩,领导则可以贪他人之功为己有,将其当做个人的政绩,上级官员来基层考察也有了姹紫嫣红的看点。

官员政绩“突出”了,上级能不考虑提拔吗?   某些官员的“典型”思维也使他们偏爱富村

普通民众讲究实在,渴望公平公正,他们最希望领导做到穷村富村一碗水端平,甚至对穷村稍稍偏爱一点。

但“懂政治”的领导往往站得高看得远,他们觉得优惠政策有限、项目资金更有限,不能像撒胡椒面一样撒得到处都是。

他们习惯于将万千宠爱加于某个或N个“基础好”的村子,以创造“先进”典型供大家学习。

当年树大寨做典型是这种思路,如今树“致富一方”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招商引资典型,同样是这样的思路

你也许会说,树典型也可以,你树穷村啊,这样贫也扶了,典型也有了。

但我得告诉你,这依然是老百姓的思路

想想看,领导将优惠政策、项目资金投到穷村,见效有那么快吗?   最后一点,我可能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领导富村如此垂青,是否有希望从富村谋得更多物质好处的因素呢?众所周知,富村村民很富,村里的集体经济往往也水涨船高,村委会每年都掌握着一笔可观的资金

这些资金有的肯定用在公共建设上,有的则完全可能进入各级官员的口袋。

我当然相信咱们的官员大多数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他们懂得“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广大农民服务,到了大江大河边也绝不湿鞋。

然而,事实也曾告诉我:生活中总有少数领导干部权力观不那么正确,喜欢将职位看做私物,幻想用它为自己换到一点什么。

假如一些领导干部真的抱着个人致富的心态去开“富”牌车,那就不再是工作思路的问题,而是一脚踩到了腐败的悬崖上。

公平公正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一个政权是否得民心的前提。

我始终坚信,官员将“富”牌、“穷”牌车一起开,是农村公正的必由之路。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