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流水线_民情流水线工程简要情况

民情流水线”工程发展基本情况   1、实施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及省、市、区委高度关注街道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对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大量的“单位人”涌入社区变成“社会人”使街道社区无法适应,加之社区党员老龄化严重,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薄弱,服务群众效率低下,群众反映问题渠道不畅,城市社会管理手段落后,使街道党建工作遇到困境。2004年,为了进一步加强街道基层党建工作街道党工委确立以服务党建区域化党建作为街道社区党建的主要任务,结合街道实际打造了“民情流水线”工程,借鉴工厂流水作业线的模式,以及时察民情、晓民意、解民难、排民忧、聚民心为目的,加强街道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整合辖区党建工作资源,按照民情受理、限期办理、公示反馈、跟踪监督四道程序,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主要内容 一是创新服务模式,规范一站式办事程序。建立街道社区政务服务中心,总结实施“12345”民情工作法、“1+4社区管理法”、“群众工作12法”。创设了“五条渠道”广泛收集民情、“五项措施”全方位公开办理事项结果、“五条途径”加大监督力度,确保民情流水作业线的各项运行程序的实施和监督落到实处。

二是创新社会治理,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建成了全国首创的“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建立了一个规范、统一、共享的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 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服务水平。建立了“六位一体”网格管理模式,使基层社会治理达到了新的水平,同时推动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在全省各地市及全国各城市广泛推广应用。

三是创新基层建设,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建立了街道“大工委”体制和辖区共驻共建机制,实现了共驻共建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在街道社区建立了周检查、月评比、年考核的长效管理机制,真正形成以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的良好局面。

四是创新工作载体,打造服务党建品牌。打造了“一元钱爱心党费”济困服务、“四点半”无忧服务、“夕阳红”帮老服务、“与你同行”助残服务、“生活服务360”等党建惠民服务品牌,为辖区居民和弱势群体兴办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切实做到服务群众“零距离”、服务范围 “零缝隙”、服务内容“零缺失”、服务效果“零投诉”,为辖区群众提供了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

三、社会效果 “民情流水线”工程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省市区各级领导高度评价和辖区群众的广泛赞誉,十年来,全国各地同行和海外人士累计参观考察达5000多人次,中央、省、市主流媒体报道2000多次,不仅被树立为**省和**市基层党建品牌,还由中组部在全国进行了宣传推广。工信部还专门制定了通用标准,在全国推广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近年来西湖街道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国敬老模范单位”等90多项荣誉称号。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