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围观效应”下的非典型公民媒体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

媒体环境下的公民媒体形成   以公民新闻为内容来源的媒体,在美国通常被称作“基于公民媒体”或“公民媒体”。

广义的公民媒体,既包括博客、公民新闻网站、以集纳媒体新闻为主的信息分享网站、社交网站和视频分享网站,也包括传统媒体网站中的公民参与互动模块,其中以公民新闻网站最具代表性。

在Web1.0时代,公民媒体的代表是论坛和BBS。

很多论坛中热议的事件,往往是传统媒体不便报道的新闻

论坛给用户提供了回复、转载、引用的功能,用户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互动。

微博,本质上是基于论坛的革新,它突破了论坛的传播和讨论只能在站内进行的局限,是基于人际关系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

微博提供基于140个字的微信息传播渠道。

它具有几个特征:(1)140个字激发了用户的表达意愿,不再像写一篇文章那样需要构思、修改等各种工作。

(2)转发、回复、关注等功能,让陌生人之间可以通过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建立联系,使得人际关系得以扩展。

(3)信息传播过程中,在海量用户的检验和修正下还原信息真实性。

(4)在内容监控上,一定程度上让新闻能够呼吸“自由”的空气。

微博围观效应”催生公民记者   微博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基于网络中的人际关系进行传播,并且赋予信息各种标签,继而辐射更为广阔的区域,也利用这种跨人际关系的辐射,让信息源、传播源和接受方能够形成新的关系圈。

信息微博中的传递是接力性质的,由转发/回复进行接力,并在传播中吸收各种修正和更新,在循环往复中形成旋涡,卷入所有信息碎片,成为一个不断朝着事情本质接近的“球”,并最终形成一个反复求证后的“真信息”,这样的信息,本身就有极大的传播力,再加上民众对各种真相的饥渴,很容易形成大范围的“围观”。

这种惊人的传播力,正是微博的最大魅力。

公民维权领域,微博更是成为草根们的利器,在突发性事件和敏感性新闻中,微博成为很多重大事件的第一条短新闻的发布平台,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烈回应。

微博具有的一系列传播优势,使其注定会成为一种弥补传统媒体不足的新型新闻发布及接收工具,极大地提升了新闻的自由度。

宜黄事件是“微博围观”的一个典型案例,在“宜黄拆迁自焚”事件中,正是借助了微博,钟家人一家的遭遇才能被整个社会予以关注,继而给予当地政府强大的舆论压力。

借助于手机微博,钟如九被宜黄政府强行从南昌机场带离时,能够立即引起全国网民关注,记者及时赶到现场。

而之后她被强行拉上大巴的照片更是在微博中疯传,并登上纸媒的头版。

钟如九后续通过微博,即时更新了宜黄政府的种种谈判条件,导致宜黄政府在各方压力下妥协,有关官员被撤职。

微博传播特性促进公民新闻的发展   微博上的“围观”,是由于其传播特性造成的。

微博信息传播方式是转发和回复,若一条微博文章被转发了10000遍,即有10000个人关注,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围观效应”。

这种效应产生的原理如下:   1.根据哈佛大学对微博的始祖Twitter的用户研究发现,Twitter中90%的信息,由10%的用户产生,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用户并没有贡献出高于平均信息数量以上的信息,他们做的,只是在不断地阅览并传播信息

绝大部分的用户只是将微博作为一个接受和传播信息的工具,他们在微博关注舆论领袖、明星、记者、政客、企业等,再将这些信息原封不动或是加上自己的观点后转发给其他的朋友。

微博这种1:9的传播者和信息源的比例,是造成围观的客观因素。

2.微博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可以一定程度实现新闻自由的突破。

微博传播,是建立在“Follow”即国内的“关注”模型上的,当一个微博用户关注另外一个微博用户时,那么被关注者的任何一条新发布的微博文章,都会被实时地推送到关注者那一方,并可以加入评论和转发

微博对于我国目前体制下的新闻自由,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1)某些被低调处理的新闻,在微博的放大下,能够成为关注的焦点;某些被刻意分割成为互不关联的新闻,在微博的作用下,又被重新建立关联,让人一窥究竟。

(2)对于敏感新闻的控制上的突破,基于目前微博的审核机制,任何敏感新闻都可以在1分钟内被传播并复制,像病毒一样。

这种对于传统的“突破”,让微博凸显其媒体价值,也让更多人愿意使用微博来接受快、准、狠的新闻

这是围观者越来越密集的原因。

微博逐渐成为民众获取信息、表达言论的重要场所。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微博打造影响力,“人人即记者”的时代到来。

网上无隐私,微博无小事,任何一个在微博上公布的文字或图片,都可能成为信息的爆点。

微博的客观缺陷导致公民媒体非典型性   任何一项新事物都必然存在相应的缺陷,并因为受各种相关联的因素影响受到制约。

微博的门槛低、碎片化、盈利模式、体制内载体等客观因素,给公民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困难,导致了其非典型性。

1.新媒体环境下,公众非常便捷地获取或发布各类信息,大大地冲击了政府的信息管理体制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闻自由度,管理部门不得不加强针对微博的监控和管制,从技术上和方法上都进行改进。

这使得微博逐渐成为又一个被掌控的信息传播渠道。

2.微博的自身特性,诸如使用门槛低、海量的信息噪音、消息真实性难以辨认,可能很快溢出信息主流而不为人所知,消息来源经常迷失而难以追踪。

3.当前微博缺少有效监管确实也给公民媒体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相比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微博传播速度过快且裂变式地传播,如何保证信息的安全性,防止公民话语权过度泛滥从而引发侵权纠纷,也是当前一直在摸索的问题。

4.高度碎片化也成为公民媒体完全性发展的障碍。

微博上发表的信息大部分为琐碎之事,缺乏思维广度和深度,大部分网民满足于数次转发和跟帖,“集体无意识感”逐渐加强,这对公民新闻的发展不利。

《魔鬼经济学》一书的作者史蒂芬・列维特说:“在微博客中,有价值的信息占到的比例是4%左右。

”借助微博,公众虽然获得了话语表达的权利,但新闻的采写毕竟需要专业的训练,微博公民新闻缺乏深度阐释和专业性、权威性。

5.微博盈利模式的缺乏也制约了公民媒体的发展。

国内的微博网站大都处于用户积累阶段,与在国外已发展相对成熟的微博相比,仍无固定的规模性的盈利模式。

结语   微博对推动言论自由、拓宽民主空间产生了积极作用,但言论自由和民主的标杆,最终还应落脚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

基于政治、经济和法律体制以及其他社会条件的影响,断定微博的微动力带来中国新闻自由、民主进步的彻底革命还过于乐观。

但是,微博至少开辟了一个公民表达、参与和互动的新场域,培育了一批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群体,也塑造了一个相对令人欣慰的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①刘学义王一丽:《美国的公民新闻网站公民媒体》,《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5期   ②刘聚荣胡锦博:《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公民新闻的发展》,《新闻世界》,2010年第7期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信息传播学院)。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