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做人 善心做事 爱心 [合格的医生要有爱心和良心]

作者简介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员,解放军交通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主任委员。

我国冲击伤,创伤弹道学,交通医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国家重点学科“野战外科学”学术带头人,为我国战创伤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目前,一些青年医生对“救死扶伤”的基本准则缺乏认韶,医德淡漠,考虑问题经常从提高个人技术或获得名利出发,对病人方面却考虑不够。

这些因素加上医疗体制等的弊端,致使医惠之间的矛盾相当尖锐,已成为创建和谐社会的一大不和谐音符。

王正国      我国著名的创伤骨科专家王亦璁教授今年已82岁高龄,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有关医务人员的小说,书名《硬刀子软刀子》,我读后很受教益。

目前,一些青年医生对“救死扶伤”的基本准则缺乏认识,医德淡漠,考虑问题经常从提高个人技术或获得名利出发,对病人方面却考虑不够。

这些因素加上医疗体制等的弊端,致使医患之间的矛盾相当尖锐,已成为创建和谐社会的一大不和谐音符。

小说的主人公纪南珂是一位20世纪50年代从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的骨科医生

由于出身名校,年轻的纪南珂踌躇满志,对于上级医生“从打结做起”的要求颇不以为然。

在一次处理股骨颈骨折患者时竟没有拍摄局部x线片,因而发生了漏诊,经上级医生指点后,发现了自己的失误。

此后,他在工作中吸取教训,认真检查,仔细分析病情,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手术后还经常家访,自费为病人拍摄照片,待病人如亲人,受到了患者的好评。

以后几十年的行医历程,他一直遵循着“对患者要有爱心,处处为病人着想”的最高原则。

纪南珂的医疗生涯中有着许多坎坷和辛酸,也发生过很多感人的故事。

1965年,纪南珂和20多位医护人员到北京远郊巡回医疗

当地医疗条件很差,医疗队员的住地又十分分散。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挨家挨户地为老乡看病,并在炕头上开展了手术

队员们都说:“只要病人有一口气,我们就要有信心,就要尽全力去救”。

一位叫刘欣心的护士说:“反正我一直就是死抱着个希望不放”。

一位病危的宫外孕患者,体质很差,即使在城里的大医院也难以救治,从十多公里外赶来的高医生在其他队员的协助下成功地完成了手术,将病人救活。

就在这次成功的手术后,小刘护士在护送高医生回住地的途中,因山洪暴发被水冲走而牺牲了。

20世纪60年代,纪南珂和他的同事被整批下放到边远山区,那里不仅没有医疗设备,甚至连住的地方也没有。

他们只好住在老乡家,劳动建院,一干就是8年!虽然在农村,他们也竭尽全力地为改善当地的医疗条件而工作,并救治了许多病人

书中还介绍了一位纪大夫的同班同学兼同事田定。

他聪明好学,技术高超,工作上认真负责,坚持是非标准,决不随波逐流,工作中急病人之所急,处处考虑病人的长远利益,退休后还主动做随访工作、著书立说,最后因SARS而牺牲在战斗岗位。

全书以纪南珂和田定的从医生涯为主线,用大量翔实生动的治病救人的感人故事,向读者展现了特定时期多位医务工作者真挚、纯洁、坚定的情感和精神追求。

这本书贯穿了作者对医疗工作的思索,让人感受到一股别样的气息。

至今我仍不断琢磨着作者的话:“一个合格的医生,不仅仅需要有爱心,还需要有良心、明辨是非之心。

爱心(感性的)和良心(理性的)结合才是一颗赤诚之心。

”是啊!只有医生爱心、有良心病人才能得益。

我推荐医护人员有机会都能读读这本书,希望青年医生要学习老一辈医生的高贵品德,献出自己的赤诚之心,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同时,患者也要尊重和信任医护人员

只有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创建和谐社会,增进全民健康。

(《硬刀子软刀子》中的其他精彩医患故事见“医患之间”栏目)。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