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 [读《论语》对孔子思想的一些认识]

在《论语》里,孔子展示给我们他最完整也最矛盾的思想:高昂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失意里最洒脱的乐观,以及对人世间亲情最温柔的关照等等。

试着从三个层面,品味论语,渐渐走近孔子最内心的世界。

一、不招人忌是庸才,太招人忌是蠢材?读《史记.孔子世家》后对孔子的看法之反面观    读了孔子世家以后,总结了一下孔子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理想的一些主观原因,首先我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孔子鲁国任职期间的政绩和做法都太过显著。

换一种说法,如果当时孔子能低调点,是否就会为理想的现实扫除一些障碍呢?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孔子鲁国的为官经历和显要事件:    孔子世家里说:孔子从小就德行显著,后来鲁定公孔子做了中都宰,一年之后则大见成效,周围的官员都以他为榜样,不久,他就被升为了司空,不久,又晋升为大司寇,并且在鲁定公14年孔子年五十六的时候,由大司寇形摄相事,孔子由此面有喜色,还招来了门人的质问。

在此做官过程中,孔子取得了非凡的政绩,先是在中都宰时的树立榜样,再是在摄相事三个月后就使得鲁国“粥羔豕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

四方之客之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国家司法实现了大治

在此期间,也就是在鲁定公十年,齐国鲁国在夹谷的友好会盟中孔子作为代理宰相也一同随去了,在与会的过程中,孔子两次用威严的礼法严责齐侯的做法,并迫使对方做出让步,也就是在这一次友会中,孔子的仁德和才能大大地震撼了齐国诸侯,使得他们对孔子惧怕万分,害怕他在鲁国执政会让鲁国大治,最终危害到齐国

由此,齐国决定采用美人计的手法,麻痹季氏,最后导致孔子鲁国当权者得失望,而离开鲁国,齐侯终于除掉了心腹大患。

上面所说的孔子为官取得的政绩,太过于显著,显著得足以让自己闻名于国内外,给自己带来了荣誉,但也为自己的未来买埋下了祸患,例子之二就是: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出兵伐陈,楚国派兵救陈,驻兵于城父,楚王听说孔子这时就在陈,蔡两国之间,于是就派人去请孔子孔子正准备前去拜见之时,陈蔡两国的大夫听到这个消过息就立刻商量说孔子无论在那个国家都会使那个国家大治,如果孔子再被楚国重用,那么陈蔡两国的大夫就危险了。

二、困境里的达观失意后的寄托。

读《论语》以及《孔子世家》后对孔子的看法之正面观    孔子达观表现在对待困境的态度,和面对戏谑时乐然接受自嘲的精神,如:在陈蔡之围的困境中,孔子的弟子们都饿得站不起来,个个躺在地上呻吟抱怨,而孔子却独自还在那里读诗书,讲文章,弹琴唱歌不停;面对子路的恼怒质问,孔子回答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再有,孔子到达郑国时,和弟子们失散。

后来有一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他见到东门外有个人,他的前额有点像唐尧……他那萎靡不正的样子像只丧家狗。

当子贡把这些话告诉孔子之时,孔子反而开心地笑起来,说他所美言我的那种相貌我可不敢当,但他说我像只丧假狗,那可对极了,对极了!    两下对比,孔子面对困境的态度跃然纸上,那份达观释然和坚守的君子节操让我们为之感动。

其次,孔子失意后并不消沉,反而更用心寄意于教育事业,以及对古籍的整理。

另一方面,孔子对他在世之前代的文献,一方面学习,一方面加以整理,同时像弟子传授。

综述,孔子对一大批文物典籍的整理,使它们更好更系统地保存了下来,后世研究上古历史和文化等做了巨大贡献。

三、关于孝道    粗略统计,《论语》里面涉及到“孝”的文段有28处,集中出现在《学而》、《为政》、《里仁》等篇里面。

其中关于孝的阐释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有三个方面:    (一)物质奉养    物质奉养是指,孝道的基本当然是在物质上赡养父母,保障父母基本生存条件。

虽然真正的孝道不仅是物质奉养,但对于孝道来说,却是最基本的一层。

(二)物质之外的尊敬与爱护    在这些篇章里,孔子孝道,重点讲“为孝必敬”。

是说,子女对父母的孝,除了爱,还要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敬,如果供养父母缺乏敬意,那同饲养牲畜就没有区别了。

(三)情感慰藉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里仁篇》)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在世,不作远游;若不得已远行,也该有一定的方向。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慰藉正是从父母的情感生活出发,体谅理解父母爱子之心,将心比心为之排忧解难,做到真正的孝。

四、结语    总之,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论语》更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后世读者,总能在他的思想中找到自己的映射点,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精神世界的导航灯。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 1980.    [2]钱穆.论语新解[M].三联书社,2002.    [3]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09.       (作者简介:肖素娟,女,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