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教育的晚清总督端方

“小学堂不分贫富贵贱,可施共同教育”。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不少地方却开办所谓“贵族学校”,出之端方来,这些贵族学校的创办者们是否落后了?。

端方是清朝末年的一位传奇人物,曾任湖北巡抚、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权倾朝野的封疆大吏。对于清朝,端方死力效忠;对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他又毫不犹豫地予以镇压,直接指挥杀害革命党人徐锡麟,主张捕杀秋瑾。但同时,端方又是一个较具维新观点的人,善于接受新事物,对于各项新政十分热心。端方晚清新式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力主废除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对于端方这个人,郑孝胥评价甚高。郑孝胥曾经把他和当时大名鼎鼎的朝野大僚张之洞、袁世凯、岑春煊做了一番比较,有过“袁世凯不学有术,张之洞有学无术,岑春煊无学无术,端方有学有术”的评语。

奏请废除科举制度。

清末,北京流行这样一句话:“旗下三才子,大荣、小那、端老四。”大荣就是荣庆,小那就是那桐,端老四就是端方,三人中数端方最能干。端方从小喜好金石书画,特别是对金石版本有很深的研究,收藏的金石版本达数百种之多。他能拉能唱,会吟诗做对,颇有古代诗人骚士的遗风。他不拘小节,善于结交,特别好客,他的幕府总是高朋满座。

端方1882年中举人,捐员外郎,后迁候补郎中。端方支持戊戌变法,但在变法失败后受到荣禄和李莲英的保护,未受株连。1898年,端方任直隶霸昌道。不久,清廷在北京创办农工商局,将端方召还主持局务。端方趁此机会上《劝善歌》,受到慈禧的赏识,被赐三品顶戴。此后,端方陆续出任陕西按察使、布政使、并护理陕西巡抚。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和光绪帝出逃陕西。端方因接驾有功,调任河南布政使,旋升任湖北巡抚。1902年,端方代理湖广总督,1904年代任两江总督。之后,他调任湖南巡抚。在历任上述封疆大吏期间,端方鼓励学子出洋留学,被誉为开明人士,“奋发有为,于内政外交尤有心得”。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朝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实行“新政”。新政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措施有:颁布“兴学诏书”,鼓励兴办学堂,递减科举取士名额,废除八股文程式等。然而由于科举制度依然存在,不可避免地对新式教育的发展造成阻碍,学生即使在新式学校学习,仍然是为了追求科举功名,从而使学校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1905年,直隶总督袁世凯连同时任湖南巡抚端方等人,联名奏请立停科举。至此,自隋朝起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富有进步意义的大事,标志着中国封建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完全终结。近代教育制度逐渐确立。端方在废除科举制度,推动兴办近代新式教育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创办幼儿园第一人。

1905年7月16日,清政府宣布派端方等五大臣出访日本和欧美等国家,进行实地考察,尤其是对政治政体方面状况,多少做出顺应民心民意、锐意改革的姿态。端方作为清末地方督抚中立宪派代表人物,在考察西方政治制度时,让他感触最深的,是西方先进而完善的教育制度对于实施立宪制度的影响。因此,他在鼓吹立宪政治时,始终把创办与推广义务教育看做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基础。端方在《条陈学务折》里一再强调,预备立宪首先必须推广小学,普及教育。“夫两等小学者,即各国所谓义务教育,全国之民,无人不出其中,政府以强迫之法干涉之,其所注意在国民之资格,与其谋生之技能,西人称之为庶民教育”。清末倡导义务教育主要指普及初等小学教育。在端方考察的西方诸国中,德国的义务教育最具代表性。其特点是,由地方筹集款项办理义务教育,国家适当给予补助。端方对此曾经大加称赞:“于义务二字,公认公信,一力担任,不稍诿也。”端方进而建议,应在中国推广这一义务教育模式。

1837年,德国勃兰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19世纪末,中国留学生为了挽救危难中的祖国,把幼儿园引入中国。为了落实“新政”、“兴学育才”的内容,清政府在1901年8月“上谕”中,命令各县州“多设蒙养学堂”。

在湖北任巡抚期间,端方把兴学作为最急之务,在省城城关内外设立了60所小学,各道府设立了师范学堂。1903年9月,端方在武昌阅马场创办幼稚园一所,其教育任务是:“专辅小儿自然智能,开导事理,涵养性德,以备小学堂之基础。”端方聘请户野美知惠等三名日本保姆经办,由户野美知惠担任园长。户野美知惠等三名日本保姆,是日本来华的最早的幼教工作者。1904年,户野美知惠拟定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其中涉及到教育宗旨、招生对象和课程的规定等,现在看来也还是比较合理、进步和科学的。幼稚园收5—6岁的儿童,共80名,学制一年。每天三小时的托收时间里,学习行仪、训话、幼稚园语言、日语、手技、唱歌、游嬉等七项,服装、图书、物品都由院方免费供应,但不负责伙食。凡符合入院者,全部免费。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发《奏定学堂章程》,定学前教育机构名为蒙养院,湖北幼稚园遂改名为武昌蒙养院,也叫武昌模范小学蒙养院。“蒙养”二字是中国的传统说法,所谓“蒙以养正”,就是重视人生的正本慎始,主张当婴幼儿智慧蒙开之际就施加正面影响,开发其智慧,促使孩子更好地成材。湖北武昌蒙养院是我国最早的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也是中国第一所幼儿园。1905年,端方在湖南巡抚任上又办了湖南蒙养院。这是湖南的第一所幼儿园。此后,一批官办的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相继出现。

1904年,根据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建议,清政府颁布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这是中国第一部学前教育法规,对蒙养院作出了许多具体规定。此后,全国各地陆续办起了学龄前幼儿教育机构蒙养院,先是湖北、湖南,然后是京师、上海、江苏、广东等地。创立蒙养院,按照1905年制定的《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的说法,就是要达到“将贫贱家儿童养成美材,富贵家父母当不虑其子弟同处染坏气习;有此感情,将来小学堂不分贫富贵贱,可施共同教育”的目的。

1908年,端方在两江总督任上,又在粹敏第一女学中设立了一所附属幼稚园。同时,他对一些私立幼稚园也给予很大的关注。例如,他曾专门上折,奏请给周青鏣、曾铸等人筹办的上海贫儿院立案,该院就包含有学前教育。在端方的大力支持下,江苏的学前教育得到很快发展,到1909年,南京、上海、无锡、句容等地均建有幼稚园

创办暨南学堂

1906年,两江总督端方在江宁(南京)创办暨南学堂,是今天暨南大学的前身。这是我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华侨学校。

南洋是华侨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1905年,两广总督岑春煊委派刘。

士骥前往南洋视察华侨教育,他遍历英荷两属各埠,大力鼓吹侨民兴学。1906年9月,清政府学部又遣南洋查学委员钱恂和学部专门司董鸿林,到荷属东印度爪哇等地考察华侨学务。钱恂是一位思想开通,于旧学新知都有所了解的人物。他早年曾随薛福成出使欧洲,1905年又作为端方的随员出洋考察宪政,与端方关系密切。1906年12月,钱询等从爪哇拍电报给端方,称爪哇岛学生三十人殷切希望回国读书,希望能在江宁办一所官办学堂,食宿免费。端方立即上奏朝廷,呈请在江宁建立一所华侨学堂,得到清政府的批准。

暨南”一词源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思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风范和文化教育。以中国为中心辐射、传播到四面八方,其影响遍及于四海。当时的江宁提学使陈伯陶受端方委派,筹办学堂事宜。他考虑到学生主要来自南洋,又同为炎黄子孙,他建议偏取南方一义,将“暨”(有“及、至、到”之意)调至南方之前,用“暨南”做校名。端方对陈伯陶提议用既深且僻的“朔南暨”一词将这所华侨学堂命名为“暨南”,欣然允诺。这与该校的办学宗旨及生源特点是相吻合的,可见,“暨南”校名由陈伯陶所拟后,端方积极地予以采纳。端方不仅是暨南学堂创办人,而且还是校名的主要命名人之一。从此,暨南就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维系海内外炎黄子孙交往及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的文化纽带。

端方对办暨南学堂倾其全力,他请旨岁拨江海关银5000两,作为办学经费(以后又由闽粤海关增拨),委派在江宁学务处工作的广东人士郑洪年等主事。侨生不仅学膳宿费全免,还有零用钱可领,而且还发新式海军型制服。学生穿戴起来,令人有焕然一新之感。华侨子弟就学路途遥远,端方还特派军舰专程接侨生归国学习,可见对侨生的重视。当时南洋归侨学生,服饰既奇异,言语又不通,到校外去时往往被人围观,甚至有人对侨生施以恶作剧。端方得知后,就给侨生每人发一柄白纸扇,上有端方手谕,如遇军民人等对侨生无礼,准用此扇扑击惩罚。这就像尚方宝剑一样,从此无人敢欺侮侨生了。

作为暨南创办人,以及中国华侨教育事业的开拓者,端方暨南校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是与暨南紧紧连在一起的。辛亥革命后,暨南中学迁往上海真如,1927年改组为暨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暨南大学并入复旦大学。1960年,暨南大学作为一所独立大学在广州创办

1909年,端方调任直隶总督。后因在安葬慈禧太后时,他派人在沿途拍照,并在风水墙内的树上安设电灯电线,结果以“大不敬”的罪名被免职。皇族内阁成立后,1911年5月,端方被派为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四川保路运动发生后,带领新军从湖北武昌前往镇压,11月27日,端方在四川资州被新军所杀。

端方教育实践,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积极的进步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作为晚清封建旧教育的改革者,近代新式教育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端方理应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责任编辑:谢建平。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