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摘要:地方保护主义产生有其上的必然性,但是也有其体制、制度、等方面的原因,转轨时期尤其如此。因此,要治理地方保护主义,必须强化整体利益,改革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改革税收体制,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国有改革的力度,改革干部考核选拔机制。 关键词:体制 转轨 保护主义 On regional protectionism studing during economic reformatio Abstract: The regional protectionism is inevitable in theory,but there are other causation such as systems,history,ect.it is especial during economic reformation.Settling The regional protectionism must consolidate the macrocosm benefit,reform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distinguish the functions between the center government and the region government,strengthen legal system constructing, increase the state enterprise reforming,innovate the mechanism of the assess and select of the cadre. Keyword:system reformation protectionism study。

毕业论文 经济中最令人头痛的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它使全国统一的大市场难以建立起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难以形成,资源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最优化配置。体制转轨时期,保护主义最厉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向市场转变,地方保护主义也日渐加剧,到前几年达到顶峰。我国正在进行的大规模整顿经济秩序,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其主要矛头也是对准整体福利的地方保护主义。治理地方保护主义的关键就是要弄清楚地方保护主义产生的根源,以便有的放矢的正本清源,最大程度的遏制地方保护主义。 一、地方保护主义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以后,地方保护主义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阶段,80年代中后期,由于短缺经济的存在引致的地方保护主义,主要表现为限制本地原材料外流,如羊毛大战、烟叶大战、棉花大战、蚕茧大战、牲猪大战,等等。90年代后随着买方市场的逐步出现,地方保护主义主要表现为限制外地产品和服务进入本地市场。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 1、市场封锁。市场封锁就是用行政措施阻挠和本地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有威胁的外地产品进行本地市场,它是地方保护主义的一个主要手段。一是提高外地产品准入条件,主要是各种行政性的收费,或者技术壁垒。如食品或者化工原料就通过工商或者技术监督部门的苛刻检验,甚至通过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挡在本地市场之外。二是完全限制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具体表现就是用行政命令阻挠对外地产品的采购,对使用和消费外地产品增设额外税费,对外地采购加收税费、盘剥,对过境商品滥收税费,甚至设卡禁运。如1999年上海市为了促进本地轿车的销售,规定来至湖北的“富康”汽车必须征收8万元的牌照费,当年上海只销售了24辆“富康”汽车。武汉市也采取反击措施,对上海生产的“桑塔纳”征收7万元的所谓特困费。这种封锁市场、分割市场的现象是地方保护主义的主要表现。 毕业论文 2、资源和生产服务垄断。资源垄断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就是用行政措施阻挠本地企业所需、市场紧缺的原材料流出本地区。这以八十年代为最普遍。当时处在短缺经济时期,许多原材料和生产资源供不应求。如八十年代,化肥比较紧俏,拥有化肥生产企业地区为了保证本地农业生产所需,就禁止向外地供应。同样是八十年代,湖南省为了满足本省的需求,就禁止本省的牲猪出口广东。特别值得一提的粮食,在粮食供给紧张的时期,粮食主产区往往不销往急需要粮食的销区,而是待价而沽。另一方面就是禁止本地的大企业企业集团向外地投资。如当前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地方政府企业共同努力才得以上市,地方政府为了拉动本地的经济发展,严禁上市公司在外地投资或者进行企业兼并。有的地方政府甚至把上市公司当成本地的“银行”。唯恐“肥水流入外人田”。我们从“郑百文”在地方政府操纵下破产重组就可以管中窥豹。地方垄断的另一表现就是地方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商业、通讯等服务不进行招标,或者进行假设,走走过场,应付上级的检查和政策要求而已,或者暗箱操作,把生产经营权交给本地企业,其他地区的投标人只起陪衬作用。而其他地区的生产商要想取得经营权和生产供应权,只能与地方企业合作绕过地方保护的壁垒或者贿赂某些官员。 毕业论文 3、容假护假。有的地方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扩大就业,对假冒伪劣产品,不闻不问,睁一眼闭一只眼,而且还与制假者连为一体,当上级或者中央来了调查组或者执法检查时,为之通风报信,致使“地下经济”滋生蔓延。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前假冒伪劣违法犯罪特别多,有些地方制假售假已是登峰造极,出现了假冒伪劣一个村,一条街,生产、销售、运输、仓储、保管“一条龙服务”、“社会化管理”的局面。 4、行政执法走样。执法走样就是地方政府从狭隘的利益出发,对中央的政策有选择的进行,对地方有利的政策就执行,不符合本地利益的政策就不执行。笔者曾经在湖北一个市考察时,该市一名领导就曾经向我们介绍经验说,中央的政策我们是有选择的进行,对我市有利就执行,无利就不执行。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各个地区的行政执法部门纵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企业和产业存在。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的短期利益,不惜违背中央政府的统一政策法令,急功近利,举办一些破坏环境的企业和产业。如上世纪80年代,纷纷建立非法的小冶炼厂、小煤矿、小烟厂、小化肥厂、小纸厂,等等;另一方面,地方对中央要求取缔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产业阳奉阴违,拒不执行中央的政策或者创造性的执行中央政策,甚至包庇掩护。 毕业论文 5、司法护短。在地方保护主义上,地方政府除了利用各种政策、制度和执法部门外,还借重司法机关。一是当外来投资者与本地企业发生纠纷时,地方司法机构受地方政府的影响,往往会偏袒本地企业,使外来投资者受损失。二是特别是当前正处在国有经济改制时期,各地利用破产政策纷纷来注销外地企业的债权,即通过本地司法部门来操纵破产。许多企业有这样一个感受,就是打官司难,在外地打官司更难,赢的官司都可能会变成输的。地方保护主义通过司法的途径就使这种不合法的行为“合法化”,危害性、欺骗性更大。 6、歧视性财政扶持。有些地区企业或者产业与其他地区的同类产业相比,根本没有竞争力,如果按照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原则,必死无疑。但是地方政府考虑到就业、财政收入等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就采取财政补贴的形式,源源不断的为这类企业注入资金,维持企业的生存。有些地方政府的领导还公开宣称,只要通过政府的财政补贴,把其他地区企业挤垮了,今后的日子就好过了。可是其他地区都是这种想法,就导致该活的企业活不好,不该活的企业也死不了。这种歧视性竞争也是地方保护主义的一种重要形式。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