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对皮肤病的临床证治体会

【关键词】 皮肤病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保护器官之一,她坚韧而又柔软,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主要屏障,具有感觉、调节体温、分泌排泄、吸收、代谢和免疫的功能,当受到机械、物理、化学、微生物等因素损伤时,以上的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影响,便导致皮肤病的发生。对皮肤病治疗,祖国医学以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及科学的整体观念,贯穿于皮肤病学的生理、病理、诊断与治疗各个方面,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耸立在医海之中,具有牢固与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我们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自豪。下面谈谈笔者在医疗工作中,根据常见皮肤病的局部自觉症状皮肤形态、色泽改变的他觉症状及发生的部位进行辨证治疗获得的体会,供同道参考。

1 辨证

1.1 皮肤病的自觉症状辨证 瘙痒、疼痛、灼热甚至局部皮肤麻木等症状,都是皮肤病的共同特征,但它的病因可分属风、属湿、属热、属虫或属血虚、血热等。属风者:其痒遍布全身,流窜不定,亦可好发于头面部,多呈干性瘙痒,舌质红或淡红,舌苔薄,脉弦。属湿者:为脂水浸淫,缠绵难愈,以会阴、下肢为多,舌苔白腻,脉濡。属热者:以皮肤热作痒为持点,常遇热加重,舌红苔黄,脉数。属虫者:局部痒若虫爬,奇痒难受,部位固定,夜间为甚。属血虚者:皮肤干燥脱屑,舌淡,脉沉细或缓。疼痛者:常因气血壅滞,阻塞不通所致。疼痛固定属血瘀,痛无定处属气滞。寒痛者皮温偏低,自觉酸痛,得热则减;热痛者皮肤色红炽热而痛,得冷则减。局部皮肤灼热者多为热毒火邪所致皮肤麻木者:常因气血不通、经络阻滞所致,即所谓气虚则麻、血虚则木的意思。

1.2 皮肤形态色泽异常的他觉症状辨证 皮肤局部皮疹形态、色泽的改变,均是他觉症状。斑疹者:有红斑、紫斑、白斑、色素沉着斑等区别。红斑者多为血热所致,红斑稀疏则为热轻,色深分布密集则为热重;紫斑者可由血分热盛,迫血外溢,积于皮下,或因寒邪外束,气滞血凝所致;白斑者多为血虚、气滞或气血不调所致;色素沉着斑者多为气血不和、肾虚或肝郁气滞所致。丘疹者:色红细密伴瘙痒属风热,色红较大属血热。水疱者:疱周有红晕者为湿热热毒,无红晕者多属脾虚湿蕴。脓疱症状,多由湿热热毒炽盛所致。风团症状,疹色白属风寒或血虚,色红多属风热;此外抓后出现红色风团或条状隆起者,多为血热生风所致。鳞屑症状,见于急性病后者为余热未净,见于慢性病时,常为血虚或血燥,鳞屑油腻多为湿热,干性常为血虚风燥。皮肤糜烂有脓痂者属湿毒,慢性湿润糜烂者多属脾虚湿盛。皮肤溃疡症状,溃面有肉芽水肿及色淡者为脾虚湿盛,溃疡红肿疼痛为热毒,溃面灰暗无泽、平塌不起为血虚皮肤浆痂症状湿热,血痂为血热,脓痂为热毒互结。皮肤苔藓样变症状,多属血虚风燥,也可因气血瘀滞、肌肤失养而成。

1.3 皮肤病发生部位的辨证 病发于人体上部者,为三阳经受病,多为风邪所致,与鼻部患病及肺经有关;在面唇部,与脾胃经有关。病发生在人体中部(即腰背、胁肋部),为肝胆经受病,多由气郁、火郁或肝胆湿热引起。病发于下部,为太阴经受病,多属湿热或寒湿,因湿性趋下;发于阴部者,与肝肾二经有关。

2 治疗

鉴于对皮肤病在病因、病机上有了辨证的医学理论,对皮肤病的治法就比较清淅了。临床上,笔者根据皮肤病的不同自觉症状、不同的皮疹形态色泽及其发生部位差异的他觉症状,以祖国医学的理论为基础,确立理法方药,分内服与外用方药治疗,均收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2.1 内服中药的证治方法。

2.1.1 疏风止痒法 本法适用于风寒与风热患者。证见皮疹色淡或白、遇冷即发、舌苔白、脉浮紧者,如常见的风寒型荨麻疹、冻疮、寒冷性多形红斑等,均可选用《伤寒论》中的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治疗。若证见皮疹色红,发热畏寒,口渴咽痛,舌苔薄黄,脉浮数者,如风热型荨麻疹、玫瑰糠疹等,均可选用《外科正宗》的消风散或《宣明正方》的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

2.1.2 清热解毒法 本法适用于热毒证。临床见皮疹热发红,身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如细菌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等,均可选用《外科秘要》的黄连解毒汤或《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的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

2.1.3 清热凉血法 本法适用于血热证。证见皮疹色红或紫红,热,口渴饮冷,烦躁不安,便干尿黄,舌质红绛苔黄,脉数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期、过敏性紫癜、剥脱性皮炎等,均可选用《温病条辨》中的清营汤或《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

2.1.4 清热利湿法 适用于湿热证。证见皮损发红,丘疹小疱糜烂渗液,大便秘结,小便黄少,苔黄腻,脉弦数者,如急性湿疹、带状疱疹,可选用《医方集解》中的龙胆泻肝汤或《疡科心得集》中的萆渗湿汤加减治疗

2.1.5 健脾除湿法 适用于脾虚湿阻证。证见皮疹色淡不鲜,糜烂渗液,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细者,如亚急性湿疹,可选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的除湿胃苓汤加减冶疗。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