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杜林杰。

2019年8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提出,甘肃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

与此同时,黄河流域甘肃段却面临着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所欠环境债过多等阻碍。如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甘肃经多年探索,虽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仍是一道难题。

黄河是母亲河,这句话对甘肃来说,意义非同寻常。

黄河流经甘肃913公里,流域总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2%。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跨9个市(州),分布有兰州、天水等省内重要城市。流域内人口约1835万,占全省的70%以上。2018年,沿黄流域9市(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236亿元,占全省的75.6%。

然而,2018年,甘肃黄河流域9市(州)GDP达到千亿元的仅有兰州市,半数城市的经济总量不足500亿元。其中,包括临夏回族自治县、甘南藏族自治州所有县(市)和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在内的17个县(市)被整体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范围,平凉、庆阳、定西等市部分县(区)则位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区都有共同的特点,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低,另一方面生态脆弱,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突出。

《2020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甘肃要围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目标,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强化上游意识,担好上游责任,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奏好甘肃乐章。统筹推进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突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保护治理两大重点,开展玛曲沙化退化草原巩固治理工程,加大黄河支流的生态保护力度,强化祁连山水源涵养保护,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護修复和建设工程。紧盯工业、城镇生活、农业面源和尾矿库4类污染源,稳步推进重点治理项目,实施河道、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统筹加强黄河流域防洪治理和城市防汛工作。

祁连山环保风暴。

祁连山南坡在青海省,北坡在甘肃省,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地。早在1988年,国家就批准设立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由于存在大量的探采矿项目、水电项目和旅游项目,保护区生态环境局部恶化。

公开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保护区范围内仅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就有532家大小矿山企业,张掖境内的干支流上先后建成了46座水电站。由于开发活动过重、人类活动干扰,不同程度影响到气候干旱、雪线上升、草原退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2015年,国家环境保护部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发现,甘肃祁连山违法违规开发矿产资源等活动频繁,破坏生态的问题十分突出,遂约谈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求整改,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就祁连山环境问题做了批示。

在有关部门督促下,甘肃省政府着手整改,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情况并没有明显改善。

直到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中央督查组再次进驻祁连山,进行了二十天的专项督查。经督查组调查核实,祁连山保护区内有144宗采矿、探矿项目,其中有14宗是在2014年国务院明确保护区划界以后违法违规审批延续的,造成保护区局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同时,当地在祁连山区域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等流域高强度开发水电项目,共建有150多座水电站,其中42座位于保护区内,存在违规审批、未批先建、手续不全等问题,因水电站在设计、建设、运行中对生态流量考虑不足,导致下游河段出现减水甚至断流现象,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此外,周边部分企业环保投入严重不足,污染治理设施缺乏,偷排偷放现象屡禁不止。央视等媒体在报道中用“触目惊心”来描述祁连山的环境状况。

此次督查过后,甘肃上百名干部被严肃问责。国家财政部将甘肃祁连山地区所属县区全部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范围;省财政拨付有关市县区生态环保等资金10.3亿元,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5亿元;省环保部门下达祁连山片区环境保护资金1.3亿元,实施大气、水污染防治及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

2017年12月1日,新修订的《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实施。《条例》指出,禁止任何人进入保护区的核心区。保护区必须以管护为主,全面深入科学论证,因地制宜开展封山育林育草等生态修复工作,不断扩大林草植被面积,加强冰川、湿地、冻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服从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确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现有面积198.72万公顷,其中张掖段151.91万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6.44%,是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保护与修复的主战场。

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突出表现为探采矿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等地质灾害,水电项目开发建设带来的水生态系统碎片化问题,旅游、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山体、植被破坏,以及超载超牧引起的局部地区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等四个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张掖市分三阶段推进整改工作。第一阶段为清理项目、现场整治,主要开展关停企业、清理现场、恢复植被等工作;第二阶段为分类施策、解决问题,重点是依法依规解决企业退出、矿权注销、经济补偿等问题;第三阶段为修复保护、完善机制,主要开展生态修复项目实施、长效机制建立等工作。

通过两年多的持续整治,张掖段整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整改方案确定的8大类34项整改任务中29项已完成,需2020年底前完成的5项正在推进;179项具体生态环境问题全部完成现场整治任务。

目前,保护区内探采矿项目全部关停,矿业权全部退出,矿区矿点生态环境全面治理恢复;保护区内水利水电开发项目全部整治规范;保护区内旅游设施项目完成分类整治;保护区核心区农牧民全部搬迁;祁连山保护区核心区(张掖段)生产经营活动已全部退出;草原超载过牧问题得到有效整治,提前完成三年草原减畜20.63万羊单位的任务,1571万亩草原实施禁牧……祁连山生态环境已进入全面修复保护、全面巩固提升、全域监测监管的新阶段。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祁连山下的山丹马场,听取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情况汇报后说道:“这些年来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希望继续向前推进。”。

拯救黄河“蓄水池”。

人言黄河“九曲十八湾”,而仅在甘肃境内就有数十湾。从地质构造意义上说,黄河干流在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带的甘南州玛曲县回转180度的大弯,是真正意义上的 “黄河首曲”、“天下黄河第一湾”。

玛曲,汉语黄河二字的藏语译音。这里曾因草场广阔,水草丰美,被誉为“亚洲第一优良牧场”。又因支流众多,雨水充沛,补充黄河水量达45%左右,而成为黄河的“蓄水池”。

相关资料显示,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玛曲县草场没有一点沙化,风吹草动,牛羊肥美。到六七十年代,草场开始出现零星沙化。从1980年到1998年的十九年间,平均沙化速度达21.8%。1995年到1999年,沙化以每年299公顷的速度递增。

沙化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马鹿、麝、雪豹、白唇鹿、梅花鹿、棕熊、猞猁、丹顶鹤、天鹅、雪鸡、蓝马鸡、藏原羚等10多种野生动物处境艰难。

沙进人退。到2000年,沙区的2500多名牧民,16.8万头牲畜已完全退出沙区。

玛曲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001年,兰州大学等高校的9位专家上书中央有关部门,建议尽快保护甘南生态环境。

就在那一年,原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玛曲为首批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试点,同时委托专家、学者实地考察,收集资料,编制完成了《玛曲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和《甘南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補给区规划》。

2005年8月,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和中科院兰州分院院长程国栋院士等,深入玛曲、夏河、碌曲等地考察,随后12名院士联名上书中央,提出“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甘南生态环境恶化亟需国家大力支持保护”。

在当地政府和专家的推动下,玛曲湿地的保护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重视。《甘南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规划》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项目总投资44.51亿元。“规划”实施期从2006年到2020年,共计十五年。《规划》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农牧民生活生产设施、生态保护支撑体系三部分内容,投入资金分别为19.78亿元、22.44亿元和1.63亿元。

过度放牧和高原鼠害是导致草场沙化的最主要原因。故而《规划》要求,引导农牧民转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顺应自然规律,主要利用自然力恢复和重建已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其循环再生机制。2012年,玛曲县启动了沙化草原综合治理项目,禁止沙化地带放牧。

草原生态,牧民也不能“饿肚子”。想要减畜不减产,必须发展现代畜牧业。于是玛曲将退牧还草和舍饲养殖、规模养殖、科学养殖的路子结合起来。各村组建合作社,以集中养殖的方式管理,集中劳力、分工协作,每年将收入的一定比例投入到合作社的日常运转中,剩余部分用来扩大养殖规模。同时不断提高良种繁育水平,加大良种选育力度。

过去,草原上养的羊,“夏壮、秋肥、冬瘦、春乏”。随着舍饲、圈养比例的增加,大大减少了冬春“两乏关”期间牲畜的死亡和损伤的比率。

治理鼠患方面,地上鼠要靠生物毒素药杀,地下鼠则需要捕鼠设施捕杀。人工治鼠只是短期手段,更长远则靠生物防治——每500亩树一座鹰架,每10个鹰架建一座鹰巢,吸引雄鹰在草原地区繁衍生息;引进银狐放归草场用以灭鼠;建起青藏高原鼠害天敌驯化繁育生态控鼠基地;探索无害化生物防治技术……。

此外,在流动沙丘、重度沙化地等区域,甘南采用围栏封护、机械整地、铺设草方格沙障、栽植灌木等办法,遏制草地沙化的蔓延。

自2015年开始,借助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水利工程——甘肃黄河干流防洪治理工程,黄河玛曲段两岸垮塌的河道开始得以大面积治理

经过这些年人为减畜和治理沙化措施的结合,玛曲黄河两岸经历了由草原沙化草场再到绿洲的变迁。截至2019年9月,甘南已累计综合治理1573.5万亩鼠害草原、116万亩沙化草原、10.69万亩重度沙化草地、3.55万亩流动沙丘。

水土保持见成效。

我国治理黄河,先后经过了“蓄水拦沙”、“上拦下排”、“蓄清排浑”的阶段。20世纪末开始形成“综合利用”的治理思想。流域综合治理要从源头上防止水土流失,疏浚河道、修筑河堤、修建大型水库、提高调洪能力等综合措施并用。

而对甘肃来说,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土保持区,沿黄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0.71万平方公里,占到甘肃段总面积的75%。水土保持是极为重要的课题。

20世纪60年代,甘肃省出境年输沙量曾达2.6亿吨,多年平均值为18369万吨。近十年平均值为4471万吨。近十年主要支流的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少76%,说明近十年黄河甘肃治理水土流失成效显著。

2012年,甘肃出台《甘肃水土保持条例》,明确了各级政府的水土保持责任,确立了开发和利用水土资源的原则。《条例》针对甘肃省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实际,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土保持规划,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开展坡耕地改梯田、淤地坝、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防治水土流失。”。

刘家峡在甘肃省永靖县境内,黄河过刘家峡流到兰州之前,汇入了洮河、大通河和湟水等大支流。“一碗水半碗沙”的黄河水也将在后面近3000公里的旅程中大显身手。黄河至此,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黄河。刘家峡还是新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担负着甘肃、陕西、青海等省用电任务,被誉为“黄河怀抱里的一颗明珠”。

自1969年投产发电以来,截至2019年9月底,刘家峡水电站累计发电量为2396.75亿千瓦时,创造不变价工业总产值178.75亿元,相当于电站初始投资的28.37倍。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