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名言【拿破仑“毛瑟枪”言论考】

一张报纸抵得三千毛瑟枪”,这句公认为出自拿破仑的“毛瑟枪”言论,长期以来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一句简单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大众传媒与政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显示了传媒对于政治的重要性。

然而,一直以来却没有明确的证据证实这句著名的“毛瑟枪名言出自拿破仑之口,反而根据众多史料证明这句话不属于拿破仑

毛瑟枪拿破仑   据百度百科介绍,1865年,时年27岁的德国人P・P・毛瑟发明了 “毛瑟枪”,这是最早的机柄式步枪。

1868年, 毛瑟兄弟在美国获得了毛瑟步枪的发明专利, 这也是在美国注册的第一个步枪专利,毛瑟也被称为近代枪械的创始人。

该枪于1871年定型, 并批量生产,为德军正式采用。

毛瑟枪如此闻名世界,实际上与拿破仑没有任何关系。

据史实记载,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被流放的大西洋圣赫勒拿岛上去世。

而此时距离毛瑟枪的产生还有40多年,那么,拿破仑怎么会说出“一张报纸抵得三千毛瑟枪”呢?将这句话认定为出自拿破仑又有何根据?因此,对于“一张报纸抵得三千毛瑟枪”到底出自何处,是不是拿破仑所言,仍需进一步以大量的史料证据来说明。

拿破仑与报刊宣传   为何很多人将这句话的出处归于拿破仑呢?这与拿破仑对新闻宣传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众所周知,拿破仑对新闻报道有着极其严酷的控制手段。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并获得成功,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实际为独裁者。

政变之后,拿破仑最关心的事就是要控制报刊,使它们俯首听命,并颁布法令限制报纸出版。

法国新闻学学术界认为,拿破仑统治时期是近代法国新闻出版业所处环境最为恶劣的时期。

自此以后,法国的报刊就被置于严格的控制当中。

拿破仑深知宣传的重要作用,对报刊的重要性有着十分明确的认识。

他经常阅读报纸,并对报纸刊登的内容和评论有严格的要求。

在1805年写给富歇的信中,拿破仑就鲜明地表明了自己对报纸的态度:“请再遏制一下报纸吧!让它们登出好稿来。

要让《论证报》和《政治家报》的编辑明白,不久之后,我将认为它们对我毫无用处,我要把它们连同其他所有报纸统统予以取缔,只留下唯一的一份报纸

”②   在1805年6月《致菲埃韦的信》中,拿破仑写道:“每当传来一个对政府不利的消息时,那么,直至它在为众所周知,人们信而不谈之前,切莫将这一消息公布于众。

”用严格的控制封住了反对派的口的同时,拿破仑还充分利用报纸所具有的强大的舆论引导力量,为自己进行宣传工作。

③   《箴言报》是拿破仑宣传体系中的一份重要报纸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宣言》中对其有过这样的评价:“我把《箴言报》变成政府的灵魂,变为一种强大的力量,而且让它成为我与国内外公众舆论之内的调解人……对于那些支持政府的人士来说,《箴言报》犹如一声号令。

”④   拿破仑对报刊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这种极度严苛的控制宣传手段也收到了不小的成效。

奥地利政治家梅泰尼什在1808年6月这样写道:“在拿破仑看来,报纸相当于一支三十万人的军队;一支三十万人的军队在安邦定国,对外威慑方面所起的作用,还比不上半打受雇的蹩脚记者。

”⑤也正是这句话中所提及的“报纸相当于一支三十万人的军队”,很大程度上为日后“一张报纸抵得三千毛瑟枪”的出处做了佐证,并逐渐使“毛瑟枪”的言论错误地归于拿破仑所言。

毛瑟枪名言在中国的传播   虽然“一张报纸抵得三千毛瑟枪”并非拿破仑所说,但其对政治与宣传的关系进行了形象的表述,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最早使这句话为中国人民所熟知的就是孙中山

在1922年8月24日孙中山与报界人士的谈话中有这样一段:“欲得真正统一,尚需大家奋斗,今后奋斗之器,不以枪而以笔。

常言谓:一支笔胜于三千毛瑟枪

今诸君之笔或尚不止三千毛瑟

因此,今晚与诸君相见,极希望诸君以此责任加诸己身。

诸君能提倡公理,分别是非,同赴一的,则统一必可成功。

不然,即有真统一,亦将变为假统一。

”⑥   孙中山第一次引用“毛瑟枪名言时并没有指明出自何处,而使“毛瑟枪”在中国第一次被认为是拿破仑所说,就是出自1922年10月17日孙中山致《觉民日报》函,“夙仰贵报为吾党之喉舌,做侨界导师,大声疾呼,发聋振聩久矣,尽宣传之巨责,收文字之奇功,一纸风行,万流景仰……拿氏谓:‘报纸功力胜于三千毛瑟’,斯言殆可为贵报道矣,感甚佩甚!”⑦孙中山以“拿氏”表明该名言的出处,然而“拿氏”是何人?难道真的是后来被认定为说过“毛瑟枪名言拿破仑吗?仅以“拿氏”还很难下定论。

虽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一张报纸抵得三千毛瑟枪”与拿破仑的关系,“拿氏”也很难确定就是拿破仑,但这句话对政治与传媒关系的形象阐述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许多报人和政治家纷纷引用该句,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熟悉法国近代史,并对法国大革命和巴黎公社十分感兴趣,他最喜欢谈论的历史人物就是拿破仑

据粗略统计,从1910年到1973年,毛泽东读谈拿破仑,不下40次。

对“一张报纸抵得三千毛瑟枪这句话也多次引用。

1936年12月, 毛泽东在《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一词中, 写道:“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1939年12月9日, 毛泽东在延安各界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周年大会上又提到“毛瑟枪”的名言,并公开称这句出自拿破仑

“如果知识分子跟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结合起来就是说,笔杆子跟枪杆子结合起来,那么,事情就好办了。

拿破仑说,一支笔可以当得过三千毛瑟枪

但是,要是没有铁做的毛瑟枪这个笔杆子也是无用的。

你们有了笔杆子,再加一条毛瑟枪,根据拿破仑的说法,那么,你们就有三千零一支毛瑟枪了。

有了这,什么帝国主义也不怕, 什么顽固分子也不怕。

有了这,这些狗子敢来咬一口吗?”⑧这次的讲话成为后来认为“毛瑟枪名言出处为拿破仑的最有力证明。

虽然“一张报纸抵得三千毛瑟枪”的出处仍存疑问,但其所表达的意思仍十分重要,展示了政治宣传与媒体紧密的关系,也值得反复引用。

近代著名报人梁启超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词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和《论报馆之有益于国事》中都说过报纸“可以生一切、可以灭一切、可以吐一切、可以纳一切”,“欲觇国家之强弱,无他道焉,则于其报章多寡良否而已”,“阅报愈多,其人愈知;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⑨谭嗣同也说:“各新闻纸为绝精之测量仪器,可以测其国,兼可分策其人。

国愈盛者,出报必愈多……人至极暗陋,必不阅报。

孙中山、毛泽东等人对“毛瑟枪名言的引用更是恰当形象地说明了政治与大众传媒之关系。

因此,无论“一张报纸抵得三千毛瑟枪”一说出自何处,其意义都是毫无争议的。

注释:   ①百度百科:省略/view/296953.htm ,2011年5月5日   ②③④⑤【法】彼・阿尔贝,弗・泰鲁:《世界新闻简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5月第一版   ⑥⑦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1981年8月第一版   ⑧毛泽东:《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在延安各界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⑨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3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