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抗病毒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及优势

【关键词】 抗病毒中药;,,特点;,,作用机理;,,现代研究。

摘要:对抗病毒中药临床中的应用及其优势,使用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论述和探讨。认为中药抗病毒应用目前已经遍及国内常见病毒感染性疾病,对病毒具有多重作用、很少产生耐药性、毒副作用较小、部分药物兼有解热、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优势。作者主张在使用抗病毒中药时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抗病毒与整体调节相结合,并针对当前中药抗病毒临床应用与现代研究提出宜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抗病毒中药; 特点; 作用机理; 现代研究。

SARS及禽流感的出现,提高了人们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警觉性。但是,已有的病毒被征服了,还会出现新的病毒。人类与病毒的较量,将是永远的话题,人们与各种病毒性传染病的抗争,也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中医药有两千多年防治传染病的宝贵经验,如何充分发挥中药治疗病毒性传染病中的优势,并从中药中寻找和开发抗病毒药物的任务已经刻不容缓。本文试就抗病毒中药临床中的应用及优势,使用原则和方法,以及宜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论述与探讨。

1 抗病毒中药临床中的应用及优势。

1.1 抗病毒中药临床应用概况病毒感染性疾病,属于中医温疫病范畴。中医药治疗瘟疫病,包括病毒感染性疾病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出现了许多治疗瘟疫病之大家,如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等。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药,如银翘散、桑菊饮等。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抗病毒方药对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应用,不但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也向人们展示了中医治疗温疫病的现代科学内涵。据有关文献资料报道,抗病毒中药临床中的应用,几乎已经遍及国内目前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肠炎、流行性腮腺炎等[1]。1957年,北京出现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请近代名医蒲辅周会诊,按暑温、暑湿辨病,按卫气营血论治,分别施以清暑解表、通腑泻热、清热化湿、清营凉血等治疗方法,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对当时医学界振动很大[2]。1998年冬末春初,北方地区流行性感冒流行,有关中医医疗单位根据中医理论辨证为表寒里热,即所谓的“寒包火”,并以此拟定了具有一定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中药制剂“感冒合剂”,用于防治北京及周边地区患者17万人,取得了良好效果[3]。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以发热、低血压、出血和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毒感染性疾患。周仲瑛[4]中药研究治疗出血热812例,病死率为1.1%,而西药对照组病死率为5.08%,表明用中医药治疗出血热比单纯使用西药有较好的疗效。2003年初春,波及全国24个省市的“非典”,给我国人民带来一场灾难,共使5 327人患病。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由于中医药积极参与了“非典”的治疗过程,大量使用了具有抗病毒中药,使我国治疗非典”的疗效显著提高。据统计,全世界治疗非典”的病死率为9.6%,而我国治疗非典”的病死率为6.5%,明显低于世界平均病死率[1]。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流行,很多医疗单位使用具有抗肝炎病毒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并用于预防,均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对疫情的控制起到了一定作用。艾滋病作为一种新的病毒性传染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近年来,国内外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方面进行了大量试验和临床研究,也已取得了一些可喜苗头。其他,比如用抗病毒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肠炎、流行性腮腺炎、单纯性疱疹等等,也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2 中药抗病毒的特点与优势中药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不但疗效显著,而且由于其自身的药物特性,必然表现出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不同于西药的一些特点和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抗病毒同时,许多药物兼有解热、抗炎等作用,对病毒引起的感染具有多重作用,如缩短发热的时间,控制炎症的扩散,促进炎症的吸收等,即对病毒以及病毒引起的病理反应能多途径、多方位起作用,如金银花、连翘、鱼腥草等;二是在抗病毒同时,部分药物兼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能阻止病毒进入细胞组织,如黄芪、灵芝、西洋参等;三是在抗病毒同时,一般很少伤害正常组织细胞,毒副作用较小,如菊花、当归、何首乌等;四是由于中药采取的是个体化的治疗,对病情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做到有的放矢。另外,也应当看到,由于中药有效成分的多元化,病毒对其也很少产生抗药性。显然,中药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 临床应用中药抗病毒的原则和方法。

中药抗病毒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良好疗效,已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其抗病毒的优势也是有目共睹。需要指出的是,用抗病毒中药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时,需要认真贯彻以下两个原则:

2.1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中医治病的精髓,它贯串于中医治病的全过程以及各个方面,临床使用抗病毒中药也必须辨证。因为病毒作为外邪,可以为风、为寒、为暑、为湿、为燥、为火,可以致热、致实,有时也可致寒、致虚。又由于患者个体的差异,同一病毒性疾病临床表现也往往不尽相同。所以,在用中医药治疗病毒性疾病时,辨证论治是十分必要的,是必须遵守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也要辨病,明确患者是属于何种病毒性疾病。一般具体治疗方法是,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同时考虑根据不同病毒性疾病,选用有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即随证选药,随病用药,将辨证与辨病用药有机的结合起来。如治疗病毒性肝炎,如属肝胆湿热,应选用黄芩,既可清热利湿,又有抗肝炎病毒作用若肝炎属气阴两虚证型,则应选用女贞子治疗,女贞子既有补阴功效,同时也有抗肝炎病毒作用。以此类推,这样才更能充分发挥中药抗病毒的优势及治疗效果。

2.2 抗病毒与整体调节相结合整体观念,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又一基本特点,其精神实质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还认为人体和自然界也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根据这一思想,在临床使用抗病毒中药时,不能仅着眼于病毒本身,应当既看到病毒本身,更应看到病毒对整个机体的损害状况。在治疗用药时,不能仅以某一中药动物实验能抗某种病毒作为使用药物的唯一依据,堆积大量的抗病毒药物,还应当针对病毒对整个机体损害及病理变化情况使用相应药物。具体做法是,把抗病毒和整体调节有机结合起来,把使用抗病毒药物和使用其他相关药物结合起来。这种着眼于整体观念的治疗方法,既有利于控制病情,也有利于对病毒性疾病的根治,既有利于抗病毒疗效的发挥,也有利于调动机体内在积极因素,从而显著提高疗效。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