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调查】 大学校园和谐状况调查

【摘要】 目的 了解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中文《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云南不同区域的76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22.2%贫困生自我和谐得分较高,他们的自我和谐总分高于非贫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总体水平低于非贫困生,自我经验的不和谐程度高于非贫困生

【关键词】 自我评价(心理学);对比研究;学生;贫困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855—02      心理和谐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基础[1]。

自我和谐是指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经验之间的协调,是个体心理和谐的重要标志。

罗杰斯人格理论认为,自我个体现象领域中与自身有关的知觉与意义,同时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之间的一致性,以及协调自我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

他提出自我经验一致性程度较高或基本需要满足层次越高,自我也就越和谐,心理就越健康, 如果个体体验到自我经验之间存在差距,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即一种“不和谐”的状态,并编制了评定个体自我经验之间协调程度和改善程度的量表[2]。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学者对自我和谐给予了更多关注,并编制了有一定影响力的量表对各种人群的自我和谐状况及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3—9]。

为了解经济和文化发展都具有一定特殊性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以及与非贫困生的差异,笔者进行了此项研究,以便对其心理健康的维护及实施有效干预提供较为有效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9—10月,在云南省昆明市及云南各地区、自治州的一些地方院校共5所大学(包括滇东北、滇中、滇东南的大学),随机选取一些班级,发放问卷1 000份。

获得有效问卷761份,其中非贫困学生为437,贫困生324人(家庭月平均经济收入低于200元左右),贫困生中女生189名,男生135名;一年级101人,二年级98人,三年级123人,四年级2人;文科133人,理科183人,其他8人;来源于农村的贫困生302人,城市的贫困生22人;少数民族学生116人,包括哈尼族、彝族、壮族、白族、回族、傈僳族、苗族、傣族、瑶族、纳西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女生66人,男生50人。

1.2 方法 采用王登峰[1]编制的在国内影响较大的“自我和谐量表”。

量表共35题,每个条目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1~5个等级评分。

量表包括自我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灵活性概念的刻板和僵化,自我刻板性3个分量表,各分量表的得分为所包含项目的分值相加。

总分为将自我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他2个分量表得分相加为总分[1]。

经对大学生测试,该量表有较高的同质性信度和预测效度,可以作为评估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工具。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自我和谐情况 表1表明,高分组(得分≥103,即表现出不和谐)学生比例高达22.22%(72/324),低分组(得分≤74,表现出较为和谐)学生比例仅为10.18%(33/324)。

2.2 贫困生与非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状态比较 表1表明,贫困生自我经验的不和谐得分与总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3 不同性别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比较 男生自我经验的不和谐分低于女生,刻板性高于女生,灵活性比女生好,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4 不同生源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状态比较 城乡贫困生比较,自我和谐的3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由于四年级人数太少,以一~三年级的贫困生自我和谐状态的3个维度进行方差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587,1.150,2.564,P值均>0.05)。

3 讨论      如果个体体验到自我经验之间存在差距,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即一种“不和谐”的状态,个体为了维持其自我概念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防御反应,并因而为心理障碍的出现提供了基础[1]。

这种自我不协调是导致强化防御、焦虑不安、自我混乱,甚至人格障碍的一种方式[11]。

各种自我之间不能协调一致,将导致自我概念难以形成,自我形象不能确立,从而给个体的内心带来冲突、不安、痛苦和焦虑,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12]。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大学生较多,大部分贫困生自我和谐状态较好,但自我和谐的人数也高达22.22%,其自我和谐程度显著比非贫困生差,主要表现为自我和谐的核心维度即自我经验的不和谐程度显著高于非贫困生,这与陈秋莉等[13]对内地贫困生的研究一致。

自我灵活性水平也低于非贫困生但差异不显著,贫困生比非贫困生更多倾向于对自我能力和情感作出负性评价,无能感增强,容易否定和排斥自我,表现出了解决问题,对矛盾的调节能力不如非贫困生强,更多的刻板性与僵化。

自我灵活性反映的是个体认知和行为方面的特点,自我灵活性低的个体,思考问题时往往具有片面性,容易一叶障目[14]。

本次调查贫困生绝大部分是来自于边疆山区农村家庭,由于地域的局限,他们以前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对外界的世界了解较少,生活较单一,经历的事件相对较简单,价值观单一,在生活中他们往往采取简单、刻板的方式解决问题。

很多贫困大学生把进入大学看成是改变自身环境、命运的机会,有较高的理想自我,容易出现对经验的不合理期望。

进入大学后,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多样化的学习,以及多元的价值评价,变化大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个体由于对自己经验的不合理期望而易造成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较大的差距,形成内心的冲突。

当矛盾出现,他们还采取以前简单、刻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经验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不平衡时,他们缺乏有效应付环境的经验,不知变通,就会对自我有较深的怀疑,缺乏自信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也不能灵活性去协调一致,表现为刻板性、僵化,防御机能增强,出现消极的回避应对,或产生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陷入了一种不和谐的状态。

贫困大学女生比男生表现出稍高的自我和谐,自我经验的不和谐程度比男生高,自我灵活性也比男生差,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可能是由于边疆女贫困生不仅大部分来自农村,而且少数民族女生占女贫困生的34.92%,少数民族女生在生活中社会地位低于男性,还有一定的男尊女卑的观念,他们在面对一些事件时更容易自卑与封闭,他们会比男生倾向于负面的评价自己,回避矛盾,解决问题缺乏灵活性等。

有研究提到,女性的自卑心理表现出超概括化或泛化性的特点,使她们对周围更为敏感也就更易封闭自我,导致自我和谐性、灵活性较差[15]。

笔者近期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非贫困生低,贫困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抑郁、人际关系敏感 、焦虑等[16],而这些因素恰好与自我经验的不和谐呈正相关[2],由此可说明造成他们的自我经验的不和谐是导致他们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不同的贫困生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所以在性别、年级、不同来源等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性别、年级、不同来源并不对自我和谐构成较大的影响。

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教育贫困学生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不仅要对生活提供的经验具有接受能力,而且能把这些应用到开辟新的感知和表现的途径上。

既不以防御机制歪曲经验,也不以某种固定的价值条件否定经验,使他们的人格更宽容、更充实和更灵活[11]。

4 参考文献   [1] 王登峰,黄希庭.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33(1):1—7.   [2] 汪向东,汪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出版社,1999:314—317.   [3] 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1):19—22.   [4] 刁俊荣,范玉霞,王玉红,等.250名高中生自我和谐量表测查分析.山东精神医学,2001,14(4):93—94.   [5] 李彦章.军医大学414名学生自我和谐的状态.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589—590.   [6] 左银舫.680名高师学生自我和谐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85.   [7] 胡琳丽,胡基贤.高师学生自我和谐状况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165—166.   [8] 姚琼.大学生自我和谐及其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中国校医,2007,21(5):502—504.   [9] 李洁,朱晓斌. 杭州高校学生自我和谐状况的调查与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161(9):146—148.   [10]左银舫.湛江地区950名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9):805—806.   [11]张春兴.人本主义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84—187.   [12]赵冰洁,陈幼贞.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6):478—480.   [13]陈秋莉,修丽娟,陈玲燕,等.某医科大学贫困生自我和谐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66—67.   [14]杜天骄,于娜,郭淑英.医学大学生自我和谐、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69—70.   [15]崔英锦.女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常见问题及调整策略.林区教学,2005(2):6—7.   [16]李锐.西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中国心理健康杂志,2008,16(4):385—387.   (收稿日期:2009—11—10)。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