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第三龄人群社交需求的社区健身器材设计研究

摘 要:为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第三人群使用社区健身器材时产生的实际需求,通过访谈、产品拆解、产品体验等方法对现有社区健身器材进行研究,发现其存在问题。

结合国家提出的社区养老概念,从第三人口社交需求层面研究社区健身器材,并给出设计概念。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第三龄;健身器材设计;老龄化;交互设计   1我国第三人群现状   科研工作者习惯于将人的生命历程按照年龄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龄为接受照顾和教育的成长阶段;第二龄为进入社会独立工作,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阶段;第三龄是指离开工作岗位进入退休生活的阶段;第四龄则是身体机能呈现较明显衰退,依赖他人照顾的阶段”。

在较好的医疗条件和富足的生活环境下,改阶段的人气日渐庞大,人们处于该阶段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总量增至1.78亿,口老龄化水平达到13.26%。

2015年老年人口预计增加到2.21亿,口老龄化水平增加到16%。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第三人口的数量将持续呈现增长趋势。

2社区养老是未来趋势   自古养儿防老的观念和传统的家庭意识使得我国养老机构建设相对滞后,大量第三人口成为空巢老人独自生活,该人群由于生理机能衰退、知识结构老化引起的社交障碍、社交恐惧高发。

国务院颁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体系,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各级政府实施的主要养老方式。

在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的引领之下,如何使老年人晚年更幸福已经不仅仅是家庭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

社区养老成为当今社会传统养老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有针对性地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压力,同时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使养老理念由原来的“安度晚年”向“幸福晚年”转变。

社区养老如何增进老年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满足第三人口社交需求的同时促进其身体健康,鼓励其以社区健身器材为载体解决第三人口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增强第三人口的身体素质,关注其心理健康,延伸第三龄长度,减少或避免第四龄依赖期,减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负担。

3社交健身第三人群社区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大幅提升,第三人群大多数已经没有物质生活的担忧。

选择在社区养老的广大第三人群在衣食无忧的日常生活中,将注意力集中于身体健康状况的保持和社交等精神需求

伴随“四二一”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扩大,年轻人要面对快节奏和高强度的工作,容易单方面强调改善其物质生活条件,却忽略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大量第三人口成为空巢老人独自生活,社区健身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第三人口基本衣食无忧,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金字塔,在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第三人群会产生“归属和爱的需求”。

所谓“归属和爱的需求”是指人们都渴望与他人建立并保持一种感情深厚的关系,渴望在团体中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渴望给予爱并接受爱。

由于知识结构的老化及视力、听力等生理功能的衰退,很多老年人难以驾驭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现代社交手段,传统的社交成为他们满足自身精神需求的主要方式。

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互相串门等传统的中国社交形式逐渐消失,第三人口进行社交的社会环境逐渐消失。

作为大多数第三人口的共同爱好,社区健身成为他们生活中共同的交集。

社区健身器材在解决健身社交需求两个问题中占有天然优势,但是当前大部分健身器材设计没有考虑用户社交等精神需求

4社区健身器材存在的问题   社区健身器材缺乏设计,企业在设计方面的投入较少。

大江南北的社区健身器材千篇一律,功能、造型?于一致,存在许多共同的设计问题。

4.1健身器械对天气和季节变化的匹配性不好   南北方地区,气候干燥湿润,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器械应符合本地的季节变化情况。

冬季的利用率最低,原因是白天较短,天气寒冷影响了户外健身;另外有些铁制器械冰冷居民不愿接触的。

这反映出现有的健身器械虽具有耐用性,但却影响人们在特定季节的使用

改善器械的材料方便居民的使用,对提高器械的利用率也有作用。

4.2社区健身器材破损严重   调查发现,社区健身器材普遍存在年久失修等问题。

部分健身器材零部件缺失、生锈老化“超龄服役”(如图1所示),从健身器材设计方面消除室外健身器材的各种安全隐患,改革及创新设计、进一步提升我国社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质量和安全服务水平。

公益性健身器材及设施设备随着时间的推移、高频次使用和机械磨损和老化(如图2所示),健身的器材存在不安全因素。

充分发挥健身功能,提高其利用率,避免伤害性事故发生,以实现体育健身的目的。

4.3 忽略主要用户身体状况与产品的匹配   许多社区健身器材仍然以功能为先导,只提供用于满足基本功能的产品形态,忽略用户的身体状况,设计超出用户身体控制能力,缺乏安全细节考虑。

产品造型缺乏设计感,造型语言单一。

例如漫步机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因动作幅度过大引起肌肉拉伤,由于使用金属材料,惯性较大,第三用户在出现紧急情况时较难制动,结束运动时器材由于惯性仍然在活动,时常对用户腿部造成伤害(如图3所示)。

扭腰器在设计时忽略其主要用户――第三人群的身体状况,每一次开始使用该器材都有可能因为动作不够敏捷而摔倒,每次一次结束使用仍然存在该隐患(如图4所示)。

4.4 设计缺乏人文关怀   现存大量的社区健身器材设计理念陈旧,许多还停留在以功能为先导的纯粹功能设计,基本没有考虑用户社交等精神需求,对当前设计领域的前沿理论缺乏尝试,例如如何在社区健身器材设计过程中考虑人与产品之间的良好互动相关的交互设计理论;如何提升第三用户使用社区健身器材时公平性的无障碍设计理论;如何提升用户使用健身器材时的情感体验相关的体验设计理论。

没有先进设计理念的指导,设计的手段和方法不能满足用户对产品的更多要求。

4.5 缺乏使用说明和必要指导   社区健身器材结构较为简单,由于缺乏设计介入,普遍设计感较差,没有良好的设计语义系统,产品缺乏必要的文字说明,用户在盲目的状况下使用产品容易造成肌体损伤,产品缺乏必要的人机交互界面。

由于使用方式不明确或者意外伤害引起的泄愤式破坏现象屡有发生。

我国社区健身器材研究和发展起步较晚,功能和样式都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和健康方面的需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社区健身器材市场广阔,潜力巨大,特别是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速度加快,老龄化人口基数很大,亟需研究针对第三人口心理和生理健康需求社区健身器材

5基于第三人群社交需求社区健身器材设计   5.1产品体验与拆解   体验现有各类社区健身器材,从功能、舒适感、质量、价格、损坏现象、对周边居民的环境影响、安全问题等进行详细调研。

拆解现有社区健身器材,分析易损部件的损坏位置,研究通过结构设计防止其损坏的方案。

通过材料分析,结合健身器材方式的环境特点,研究使用合适材料增加产品的宜人性,避免季节和外部环境影响使用的可能性。

5.2用户需求调研   以社区健身器材的主要用户――第三人口为研究对象,了解该群体的身体状况、知识结构、娱乐方式、锻炼方式,挖掘其对社区健身器材的潜在需求,探索适合第三人群使用社区健身器材设计方向。

5.3 增强社区健身器材的交互设计   第三人群使用社区健身器材时有特色的功能要求,在设计过程中重复考虑用户的身体状况、肌肉力量、完成动作所需时间等信息,例如在漫步机设计过程中增加工作部件远离静止位置的阻力,设置用于限定漫步机旋转角度的档位。

限定扭腰器转盘的旋转角度,通过设计防止其无限度旋转带来的心理压力,杜绝安全隐患。

5.4研究用户社交需求   研究第三人群社交需求设计既可以保证独自运动时的个人独立性,又可以保证多人沟通交流的健身平台。

社区健身器材设计为可调节模式。

没有社交需求时,通过器材的调节实现保留适当社交安全距离的运动模式;有社交需求时可以将器材调节为彼此距离较近,适合交流的模式。

可以适当增加发生社交行为的偶然性设计,彼此不熟悉的用户使用同一件健身器材时会随机地发生一些促进彼此产生社交行为的功能。

例如在健身器材上设置挂包的位置时给定一定的角度,在使用健身器材的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使挂在上边的包逐渐靠拢,在运动结束时用户可能因为取包而产生交流,有可能因此建立更深层次的社交行为。

5.5 ?w现技术前瞻性   在互联网+时代,社区健身器材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智能化、多功能化。

根据社区养老第三人口的知识结构和行为习惯,设计功能恰当、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的社区健身器材

恰当地使用产品语义学,用产品的形态暗示产品的操作方式,较为复杂的产品使用简洁明了的人机交互界面进行必要的动画或者图片展示,确保用户正确使用产品,避免运动过程中产生肌体受伤。

6结语   以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显现出来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为设计背景,结合国务院下发文件中提出的“社区养老”概念,研究现有社区健身器材存在的问题,从第三人口的身体特点、心理特点与潜在设计需求出发,发掘现有社区健身器材在宜人性、耐用性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面向第三人口社交需求社区健身器材设计概念。

设计方案因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目前尚不适合公开,在后续研究中将陆续展现。

参考文献:   [1] 刘鹏. 针对第三龄心理落差的类比设计研究 [J]. 包装工程, 2013, 34(20):47—49.   [2] 郑伟,林山君,陈凯.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趋势及对经济增长的潜在影响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4,31(08):3—20.   [3]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 /OL].人民网,2011—09—23.   [4] 赵芳,许芸. 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9(03):61—67.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