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生,把“精忠报国”刻在心里] 是谁在背上刻精忠报国

小时侯,李俊生最钟爱的读物是一套《说岳全传》小人书;其中最令他念念不忘的,是那本《岳母刺字》。

少年岳飞赤背而跪、岳母针刺“精忠报国”的画面,成了流淌在他血管里最为殷红、最为浓烈的那一抹情愫:大马长枪,纵横大漠,驰驱戈壁,马革裹尸为精忠,壮怀激烈图报国,便从此占据了李俊生那颗少年的赤子之心,让他心心念念,魂牵梦萦!   大学毕业,李俊生成了军校教员,然后又成了二炮研究所的研究员。

他的生活中,既没有铁马冰河,潇潇易水,更没有蹄声如鼓的百战沙场,但是,他却在另一个看不见血与火的战场,以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对共和国的无比忠诚,实践着精忠报国的梦想!      在众人关注的目光中,李俊生大步走进二炮研究所的大门   走进二炮研究所之前,李俊生是二炮指挥学院最年轻的副教授。

在这里,工程专业出身的李俊生,硬是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25万字的“二炮机动作战保障课程”教材编著,那也是二炮第一部系统阐述工程保障的教材。

而作为“机动作战保障”的主讲老师,李俊生还收集了大量的录像、照片、图表和实物模型,并将战时我导弹部队机动作战保障组织实施中的各种技术和战术运用问题,通过计算机模拟系统生动地反映出来。

多年以后,李俊生还能清楚地回忆起自己为“机动作战保障”上的第一课:“导弹阵地遭突袭后的工程保障

”为了让课程生动形象、不枯燥,他不时在大屏幕上打出战场态势和组织工程作业的镜头,并在阵地模型上进行现场演示……此后,有声有色的“机动作战保障”课程,便成了学员最喜欢的科目之一。

教学之余,李俊生忙里偷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扩充与导弹专业有关的知识。

专业上的突飞猛进,让李俊生在科研上如虎添翼。

“战役演习辅助决策系统”,是上级首长亲自下达的一项重大科研任务,时限半年。

面对这一涉及系统工程、军事运筹、阵地工程以及机械、电磁、网络、毁伤效应等10多个学科的复杂科研课题,李俊生带着一名博士生和几名教员马不停蹄地跑部队、下阵地,夜以继日地调研、设计、建模,进行软件开发,终于高质量地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为某大型军事演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参加了向军委首长的汇报演示。

李俊生在军事科研上的首次亮相堪称惊艳,他也由此进入二炮研究所一室负责人的视野。

紧接着,李俊生又相继完成了二炮作战保障总体需求、某新型导弹作战样式等科研项目,并参与编著出版了《战略导弹部队实用科技手册》……年轻的李俊生,似乎总能给熟悉他的人,带来士别三日的惊喜。

1994年,在众人关注的目光中,李俊生作为重点引进人才大步走进二炮研究所的大门。

对于李俊生而言,从校园到研究所,完全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从环境、氛围到专业,尤其他所在的室,牵涉到导弹武器发展中的顶层设计,必须有着统领全局的眼界、智慧和高度。

而强化自己的理论功底、拓展自己的战略视野和专业领域,也就成了李俊生那时最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于是,他成了北京各大图书馆和内部资料室的常客。

点灯熬油、夙兴夜寐,苦行僧般的不懈攻读,最终让李俊生在专业上登堂入室,脱胎换骨。

灯光下,细细计算导弹的每个飞行节点,直到黑夜消退,熹微的晨光降临   李俊生最初的步子迈得小心翼翼。

先是跟项目组。

起初只是静静地看和听。

老同志说:“小李,发表一下意见。

没关系,大胆说。

李俊生就字斟句酌地说了自己的思路和观点。

结果大家都说不错啊,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于是负责人就决定让他负责项目中的子专题。

他尽心尽力地做了,大家又叫好,说干得挺漂亮。

再跟项目,分给他的任务自然就不断增加。

等跟到第四个项目的时候,他已经成了绝对的主力。

上个世纪末,经过多年技术攻关,研制新一代导弹武器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李俊生受命进入研究团队,为该型号导弹的射程、精度、威力诸要素和作战模式进行需求论证。

那时的他清楚地知道,这种武器是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杀手锏”,与国家、民族的安危息息相关,责任重大。

而壮怀激烈的他,也只有通过兢兢业业、勤奋踏实的科研活动,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精忠报国的志向。

李俊生将自己变成一只上紧了发条的钟表,马不停蹄地到研制单位调研,去情报部门查阅相关资料。

仅仅为了提出导弹飞行高度和效能指标,他就分析、测算了数百张军用地图。

多少个不眠的夜晚,他坚守在办公室里,将几张办公桌拼接起来,桌子上铺满地图,灯光下,细细计算着导弹的飞行线路和每个飞行节点,以确定导弹的飞行模式……   直到黑夜消退,熹微的晨光降临。

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

终于,在对各种繁复的数据进行精细求证后,李俊生拿出了一套需求设计方案,并很快通过国内权威专家的评审认定,成为首长决策的依据。

海湾战争之后,李俊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导弹武器攻防

一次会议上,首长指示:“攻防研究,你们要抓紧搞起来。

”于是,李俊生毫无争议地成为这项全军重点科研项目的负责人。

他开始广泛收集导弹攻防的各种数据,带领科研团队完成了物理和数学建模,并在计算机上模拟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导弹攻防场景。

但仿真推演与千变万化的真实情况毕竟还有差别。

为了反映实战中对抗双方的真实性,并与仿真的结果进行比对后寻找内在规律,李俊生受命筹划并参与组织了一次大型攻防演习。

通过此次试验,获取了宝贵的导弹攻防数据和相关武器的实际效能。

那天,在天高地阔、广袤无垠的试验场,演习获得圆满成功!置身现场的李俊生心潮如鼓,激动不已。

他知道,自己虽不能像冷兵器时代的岳飞那样,坐下马,掌中枪,驰骋天下,冲锋陷阵,血洒疆场;但他依然可以用自己的青春和一颗赤诚的心,为中华强盛,民族崛起,殚精竭虑,报效祖国!   试验的成功,让李俊生萌生了一个更加宏伟的设想,那就是建立高层次实验室。

幸运的是,他的建议得到了上级的大力支持。

于是,作为军方技术总负责人,李俊生和专家组联合了军内外20多个技术优势单位近200名专家和科研骨干,对某攻防仿真体系的十大关键技术和应用系统进行研制攻关,并取得重大突破,成果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此基础上,他又往来奔波,精心设计、构建实验室软硬件平台和试验环境,为该领域第一个高层次实验室的筹备和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每一座大厦都是一砖一瓦垒砌的;科研也一样,既要有好的构思,更要有强大的执行力   李俊生负责的多是二炮武器装备发展需求和战略规划论证的重大课题,层次高、范围广、难度大。

李俊生担任室主任后,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使单位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无私奉献、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科研团队,每年都承担完成了涉及全军的几十项重点科研任务。

几年前,李俊生提出开展导弹武器远景规划的发展建设研究。

那是一个被普遍认为关系到导弹发展战略量化的重大项目,上级领导部门当即将其列为全军重点课题,立项研究。

这项顶层设计,涉及武器发展战略、需求规划、装备规模和兵力优化等多个领域,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总体设计方案评审通过后,李俊生将整个项目分为9大难点,带领科研人员群策群力,各个击破。

最后综合集成,形成多项创新成果,不仅创建了导弹武器需求规模量化模型和“多维权衡”发展规划模型,而且制订了实现战略目标的多种可行方案。

成果一次性通过专家审定,并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每次回忆起这次攻关,李俊生总是深有感触:“每一座大厦都是一砖一瓦垒砌的。

科研也一样,既要有好的构思、设计,更要有强大的执行力。

执行力靠谁来实现?靠的是每一个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李俊生说。

如今,身为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专家、全军二炮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李俊生依旧以一颗精忠报国的赤子之心,奋战在国防科研第一线,而他获得的数十项重大科研成果,已经证明他之于国家的价值和意义!   责任编辑 陈晰。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