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痴者技必良【古陶收藏文明主线与痴者行为】

古陶文明博物馆虽然是一个私立博物馆,但它却是目前中国古陶收藏与研究领域很专业的专题博物馆,3000件藏品,构成了一条古陶文明线。

北京城南大观园北门一条幽静的胡同里,路东之古陶文明博物馆就坐落在此。

门面已经变得斑驳,苔痕浅印的石阶、黑底红铜的牌匾则古朴、厚重,但如果你不仔细寻找,经过这里你甚至会忽略它的存在。

好在博物馆正在被脚手架和绿色的防护网包围着,算是一种醒目,看来老建筑已经到了需要加固的时候。

古陶文明博物馆虽然是一个私立博物馆,但它却是目前中国古陶收藏与研究领域很专业的专题博物馆,3000件藏品,构成了一条古陶文明线。

梦斋大缘――菩萨残碑      1986年春天的某个下午,路东之端坐在西单辟才胡同自家小院东屋,正在写作脱胎梦境的超现实主义小说。

画家阎魏忽然撞来,带着一位神秘客人,说是西安来的瓦当收藏大户叫乌金福。

谈得投机,乌氏送与他一条朱拓汉吉语文字瓦当拓片,拓片上的美妙文字霎时抓住了路东之的心。

因为聊得投缘,乌氏又掏出一直背在身上的汉绿釉陶罐。

这是路东之第一次亲手捧摸这么早的出土文物,用他的话说就是,那个瞬间所获得的美妙感觉洞穿心腑而难以言说。

从此,铭饰文字的汉代瓦当和内有“封土”的绿釉陶罐构成了路东之绕怀不去的痴情和梦想。

1987年,路东之到西安西北大学读书,却把主要精力用来寻宝追梦,并在西北大学图书馆工地开始了最初的“考古”。

那时候他每天都到工地深深的基坑里寻寻觅觅,认定将有注定属于他的宝物出现,以致忘时费食,每有呓语妄言却也有残陶片瓦的收获,拾来的唐瓦汉罐摆满宿舍的桌案。

“宝贝”寻回来一堆,却还是欲壑难填,总觉得还都不是他真要找的。

终于有一天,路东之一脚踢出一块唐碑残石,上有三行六个字:第一行一字“有”,第二行两字“菩萨”,第三行三字“不住色”。

顿时令他在灵犀被撞动的一刹感到一束超然的平慰,他认定这才是自己痴心寻找而命定我属的通灵神物。

“有菩萨不住色”,多么完整的一句,一道神谕!从此,路东之更加倾情收藏痴心不坠也奇缘不绝。

这故事不仅被他用文言体写成了一篇《菩萨残碑记》收入作品集《情况》之中。

三年后,路东之把这本书送到了就在这个工地上盖起的图书馆大楼。

馆之宝――浑朴大器      2006年,古陶文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汉代金乌瓦当”获得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的“镇馆之宝”评选金奖。

许多人都奇怪,这个沧桑朴素的残破瓦当怎么会有这么重要的地位?路东之说,这块瓦当是汉武帝甘泉宫建筑的重要构件,甚至可以说是甘泉宫建筑的标志。

而甘泉宫是汉代最重要的宫殿建筑之一,是汉武帝朝觐群臣与使者的重要场所。

它是代表了汉代精神气质的有所象征意义的杰出作品,融雄浑威猛与精微细致于一身。

除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还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内涵。

十八年前,路东之从西安一位藏友处看到它,一下就被它展现出来的雄浑之美和昂扬气势所震撼。

为了这块瓦当,他前后六下长安,六次踏访这位藏友家,每次都碰上下雨。

他甚至找出来引领这位藏友进入收藏领域的朋友当说客。

费劲心力与周折。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路东之痴心终于感动了瓦当的主人,让这瓦当换了主人。

路东之怀着难以言说的心情,把这件宝贝小心翼翼地揣到怀里,就好像揣着的是一个太阳。

从那里,路东之直接将车骑到了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主任王建新的家里,向他展示这块珍贵的瓦当

王建新惊异地看着他拉开湿漉漉的夹克,从怀中陶出硕大的瓦当

路东之说:“从前在书上只见过一件拓片。

还只是瓦心部分。

实物不知所踪,标名是‘鸿雁纹瓦当’,您看看究竟应该怎样定名?”王建新捧瓦端详片刻,说:“东之啊!这该不会就是金乌(金乌是古人对太阳的称谓)吧!?”   六下长安披风历雨求索到的,是稀世汉宫宝瓦重器,路东之百感交集。

孤独行旅――古陶文明博物馆      经过十几年的积累,路东之发觉原本似乎是闹着玩儿的事情已经不再那么简单。

面对着已经构成体系的古代文明遗产和几件先民杰作,路东之在感受爱与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责任。

于是,他决心亲手创办一座博物馆,要在自己生命力旺盛的季节最大限度地亲手实现藏品的价值和意义,也同时实现自己的理想。

1996年,路东之拟将自己的藏品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创办“东方文明博物馆”,却因种种因素而未果。

就在他为之痛苦的时候,历史再一次敞开了缝隙。

经过许多收藏家不断的努力,北京市文物局决定成立首批中国私立博物馆

经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全面认真的考查、鉴定和论证,1996年10月中国首次批准了四家私立博物馆路东之古陶文明博物馆名列其中。

作为有所超前意味的新生事物,私立博物馆的生存之难是局外人无法想象的。

由于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古陶文明博物馆可以说一直是步履艰辛。

除了博物馆门票和旅游纪念品销售外。

路东之主要靠出售自己的多门类艺术作品所得进行贴补。

但对路东之来说,古陶文明博物馆里的藏品却是一份价值不菲的“固定资产”。

2007年6月,《古陶文明展――古陶文明博物馆开馆十周年纪念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幕。

这是迄今最具综合意义、全面反映中华古陶文明历程的专题展览。

展品大部分为首次面世,其中有许多珍稀孤品。

在《古陶文明展》展期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始终观者如潮,络绎不绝。

许多观众在留言册上写下了他们激动不已的感言。

2008年3月,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了《问陶之旅――古陶文明博物馆藏品掇英》,这本综合表现古陶文明博物馆藏品的大型画册。

以《古陶文明展》为主题框架,并收录许多从未展出的古陶文明博物馆藏品精华。

书中配有大量路东之独具风格的文字内容与遗址考察资料。

痴者工程――古陶文明坐标系      尽管收藏已经成为潮流和时尚,尽管文物与博物馆事业日渐凸显,但在整体文博与收藏领域,古陶还是个冷门儿。

然而,路东之觉得这正是历史留给他的机会。

十多年前他就认为是我们时代的特殊现实造成许多价值被颠倒了,许多文明的瑰宝被冷落了,而整体意义上的陶的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正有待全面整理、总结、发现、实现和弘扬。

经过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痴心努力,路东之建立了一个整体意义的古陶文明收藏体系,并于2002年起逐渐形成一个框架庞大的《古陶文明坐标系》课题工程构想。

在他心里,这是一个包含着无数分支坐标系、子坐标系的庞大坐标体系。

因为力量薄弱,他孤军奋战,虽努力多年而“坐标系工程”无大进展。

2009年春天以来,路东之多年努力的《古陶文明坐标系》计划陆续获得历史、文博、考古、教育等相关领域多位重要专家、学者的赞赏、认同和支持,并正在努力提供帮助和为之呼吁。

2009年3月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先生的提案中有一份是《关于援助古陶文明坐标系计划的提案》。

与此同时,文艺界委员、著名演员黄宏先生则提交了《建议援助古陶文明坐标系计划的情况反映》的提案

两份提案都是呼吁援助“古陶文明坐标系计划”的,而五年前提出“古陶文明坐标系计划”并一直在条件极其简陋且没有任何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主持“坐标系”基础工程的正是古陶文明博物馆馆长路东之

为了实现理想,路东之正在寻求一块可以充分使用的生存发展空间,正在规划和设计一座多功能的,包括“陶文化创意产业”形态的新馆方案。

同时,也在开始寻求合作式异地设立古陶文明博物馆分馆的可能性。

“无论从前痴心收藏还是后来痴心博物馆事业,对我来说都不是投资行为。

收藏博物馆是我今生恒久的事业,是我的理想所寄,也是我生活的常态,不存在退出或者转行的一天。

路东之语气坚定地说。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