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息肉摘除后复查时间

由于现在科学检查方法的普及,胃肠道息肉摇身一变成了常见病。

治疗息肉可选择的方法很多,除了极个别病例仍要“开肠破肚”外,多数是采取胃(肠)镜下“五花八门”的治法,如激光、氩气刀、高频电、射频等。

总之,就是把它“咔嚓”掉就完事。

毕业论文网   但这并不等于事情结束了。

因为不论何种病理类型的息肉都有两个通性,只是程度各不相同。

一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复发;二是滑向“歪门邪道”――恶变

虽然可以从其他方面来推测这两个通性,如息肉个头大小,越大的癌变率越高;出现部位不同,癌变率也有差异,如食管息肉恶变率小,大肠息肉恶变率大;基底宽的息肉复发率高;等等。

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息肉病理特性,这种特性必须靠息肉活检或手术后标本的病理检查来拍板。

概言之,胃肠道息肉有三种主要病理类型。

一是炎症性,由炎症引起,显微镜下可见炎症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表示急性,淋巴细胞表示慢性炎症。

二是增生性,胃肠道上皮细胞呈现增生性改变。

这两种虽然常复发,但很少癌变

癌变倾向的是腺瘤,主要由胃肠道黏膜中腺体增生构成。

腺体种类不同而有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黏液腺瘤、混合性腺瘤等。

根据这些腺体细胞分化(成熟)程度,又可区分为高分化(成熟)、低分化(不成熟)级别。

资料显示,腺瘤癌变率从3%~44%不等,其中管状腺瘤较低,绒毛状最高,混合性腺瘤居中。

病理诊断中,提示癌变倾向的还有两个重要指标,分别称为肠腺化生(肠化)与不典型增生(又名异型增生)。

前者表示息肉腺体上皮与肠道腺体上皮的差异程度,后者则表示息肉细胞内部结构与成分和肿瘤细胞的差距。

程度越高,就越接近恶变

尤其是重度不典型增生,提示构成息肉细胞已经接近肿瘤,甚至已经是早期肿瘤了。

上述指标在更多情况下是交叉搭配的,如高分化管状腺瘤有轻度不典型增生等。

一般来说,息肉病理诊断属于良性者,应半年复查一次胃(肠)镜,如果没有问题,2~5年后再复查一次;息肉病理诊断属于恶性者,根治后3个月、6个月、1年后各复查一次胃(肠)镜,出现复发及时处理,无复发者后5年内每半年复查一次,有复发者及时处理。

病理介于良性、恶性之间者,按恶性病变处理。

除了镜检外,也可配合做血液肿瘤标记物,如CEA的检测。

笔者建议在手术前最好先取病理?吮尽U庋?,病理报告出来后安排复查时间,甚至调整治疗方法,都有根有据,更符合实际。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