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GF及MMP7与大肠癌的关系

作者:申兴斌,王瑞婷 ,梅爱敏,金小平,张文斌。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表达大肠癌进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SP法检测81例大肠癌(CC)中VEGF及MMP7的表达。结果 VEGF的表达大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Dukes分期呈正相关。而MMP7表达大肠癌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Dukes分期呈正相关,黏液癌中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腺癌,年龄<60岁的大肠癌患者MMP7表达显著强于≥60岁者。VEGF与MMP7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MMP7 、VEGF促进了大肠癌组织的生长和转移,具有协同作用,可作为大肠癌的预后评估因子,联合检测以上指标对评估大肠癌的预后可能更准确。降低MMP7、VEGF的表达和活性可能成为抗肿瘤转移治疗的一个新途径。

【关键词】 大肠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7;免疫组化。

大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 C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近20年来, 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细胞外基质降解和新生血管形成是肿瘤生长、浸润转移的必要条件。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能降解细胞外基质及血管基底膜,可能促进肿瘤细胞浸润血管的形成,而MMP7只在癌细胞和异型增生的上皮细胞表达[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通过作用于其受体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等机制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2]。目前国内外联合检测CC中MMP7、VEGF表达的报道较为少见,本实验以81例大肠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MMP7的表达,探讨其在大肠癌生长、转移中的作用, 进一步阐述其与大肠癌进展及预后的关系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外科2001年9月~2002年10月手术切除的CC标本81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45例,年龄30~85岁,平均57.2岁。Dukes分期根据我国补充方法进行:A期18例,B期25例,C期26例,D期12例。发生部位:结肠癌41例,直肠癌40例;大体类型:溃疡型52例,肿块型24例,缩窄型5例;组织分化程度:高分化腺癌22例,中分化腺癌38例,低分化腺癌11例,粘液腺癌10例;浸润未超过固有肌层(propria muscularis,PM)组22例,超过固有肌层组59例;无淋巴结转移组43例,有淋巴结转移组38例;无远处转移组69例,有远处转移组12例。兔抗人VEGF多克隆抗体,SP9000试剂盒购自北京中山公司,鼠抗人MMP7单克隆抗体,SP(Kit9720)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

1.2 SP免疫组化染色。

切片脱蜡入水,3ml/L甲醇过氧化氢作用5 min,非免疫血清阻断30 min,依次加入稀释后(1∶50)I抗(孵育过夜),Ⅱ抗(孵育30min),Ⅲ抗(孵育30 min),期间用PBS缓冲液冲洗,最后于DAB液显色后,复染、脱水、透明、封片,染色时均设立阴性对照(以PBS液代替I抗)和阳性对照已知胃癌阳性切片。

1.3 结果判定标准。

肿瘤细胞胞浆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阳性表达的判断按照Volm[3]的判断标准:(1)选染色均匀的肿瘤区,在400倍视野下计数着色细胞占视野细胞总数的百分数,共计数5个视野,取平均值,以着色细胞占视野细胞总数的多少分0~3级;(2)按细胞着色强弱分级亦分为3级。按(1)、(2)值之和判断结果:阴性(-):0分;弱阳性(+):1~2分;中度阳性(++):3~4分;强阳性(+++):5~6分。

1.4 统计方法。

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VEGF,MMP7采用秩和检验, 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

2 结果。

2.1 VEGF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VEGF的着色部位位于癌细胞的胞浆和胞膜,见图1,间质的部分血管内皮细胞亦有少量弱阳性着色,着色强阳性部位多位于肿瘤浸润的边缘,见图2。81例大肠癌标本中80例阳性表达浸润未超过肌层的22例大肠癌中13例(59.1%)为弱阳性表达, 4例(18.2%)强阳性,而59例浸润超过肌层组弱阳性为8例(13.6%),强阳性31例(52.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982,P0.01);淋巴结转移组38例中均为阳性表达,其中25例(65.8%)呈强阳性表达,而无淋巴结转移组43例中仅10例(23.3%)强阳性表达,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u=4.277,P0.01);远处转移组12例中VEGF表达1例中度阳性,11例(91.7%)强阳性,69例无远处转移组中24例(34.8%)强阳性表达, 21例(30.4%)弱阳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501,P0.01);大肠癌Dukes A~D期,VEGF表达有增高趋势,四组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1%,32%,53.8%,91.7%,四组间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H=28.199,P0.01), B、C、D期与A期相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B、C期与D期差别亦有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5),而B与C期差别不明显,见表1。

2.2 大肠癌中MMP7的表达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MMP7阳性表达多表现为癌细胞的胞浆中出现棕黄色颗粒,见图3,有5例CC细胞浆和胞核均有着色,见图4。在81例大肠癌组织中79例阳性表达,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MMP7表达增高,四组间MMP7表达有显著差别(H=8.394,P0.05),两两比较虽然高、中、低分化腺癌间差别不明显,但三组中随分化程度降低强阳性率逐渐升高,见图5。10例粘液腺癌中7例(70%)强阳性,与高分化腺癌有显著差别(P0.01);淋巴结转移组38例均为阳性表达18例(47.4%)强阳性,无转移组2例阴性,13例(30.7%)强阳性,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u=2.182,P0.05);远处转移组12例均为阳性表达,其中10例(83.3%)为强阳性,无远处转移组20例(29%)强阳性表达,MMP7在两组间的表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u=3.362,P0.01)。大肠癌Dukes A~D期MMP7的表达呈增高趋势,四组存在显著差别(H=11.175,P0.01), A、B、C期明显低于D期(P0.01,P0.01,P0.05);本实验还发现MMP7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有关,<60岁者MMP7表达明显高于≥60(u=2.401,P0.05),见表2。

2.3 MMP7与VEGF在大肠癌组织表达的相关性。

VEGF与MMP7明显相关(r=0.245, P0.05),见表3。

3 讨论。

3.1 VEGF在大肠癌生长及转移过程中的意义。

本实验结果显示VEGF的表达大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Dukes分期呈正相关。有研究显示VEGF通过“旁分泌”方式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和胶原酶,参与细胞外蛋白水解和基底膜的降解,有利于血管床的延伸和内皮细胞的迁移,这样形成的肿瘤血表1 VEGF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管系统与正常血管相比高度紊乱,过度的分枝、管壁上大量的内皮孔道、囊泡、基底膜的缺失,使得肿瘤血管具有高度的通透性,肿瘤细胞极易穿透血管壁而发生远处转移。随着肿瘤体积的不断增大,浸润的不断加深,肿瘤内部产生的压力挤压肿瘤内部的淋巴管,而VEGF可使肿瘤组织外周的淋巴管扩张,更利于淋巴管收集间质液和从肿瘤表面渗出的脱落肿瘤细胞,促成了淋巴管转移[4]。此外VEGF还通过“自分泌”机制作用于肿瘤细胞上的Flk1刺激肿瘤细胞的生长[5]。Ochiumi T[6]、Lesslie DP[2]等研究提示VEGF可能调控大肠癌细胞的迁移和生存,Tsai[7]等研究认为术前血中VEGF水平与大肠癌的预后明显相关,本组研究结果证明VEGF不仅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同样也促进了肿瘤转移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