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七大工程”加速推进军民融合潜力向实力转化

西安军民融合发展潜力巨大,但军民融合现存发展实力较弱。

抢抓多重先行先试重大机遇,聚焦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融合推进实施重大工程,加速西安军民融合潜力向实力转化,是西安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毕业论文网   西安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亟待破解一些突出问题   (一)军民融合层次浅,全要素融合潜力有待激发   目前,西安军民融合主要停留在产品配套层次,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等全要素参与军地两大体系双向流动、渗透兼容的局面尚未形成。

(二)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小,多领域融合尚待拓展   2016年西安军民融合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工业的23.1%,仅相当于上海军民融合产业的70%、重庆的82%。

军民融合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新兴产业领域拓展有限。

(三) 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制约大,要素活力有待释放   目前,西安军民融合发展决策协调机制运转效率低下,多数军工企业仍然处于封闭运行状态,资源要素活力尚待进一步激发。

(四) 军民融合发展认识不到位,主动作为不够   对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意义认识不足。

有些军工企业领导认为,推动军民融合条件不成熟,要听从上级部门安排部署,自身尚无明确发展思路;一些部门领导认为军品投入高、风险大、地方回报少,吃力不讨好。

聚集合力,加快推进军民   深度融合发展七大工程”   (一)军民全要素融合工程   一是推进军民供需信息精准对接

依托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建设军地需求政务大厅,构建线上线下军地技术、人才、资本、设施、服务供给需求发布平台对接撮合平台

加强军民融合第三方服务体系建设,拓宽军民资源共享渠道。

二是推进军民技术协同创新。

引导优势军工企事业单位与相关产学研构建创新联盟,开展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促进军民通用设计、制造等先进技术的合作开发、双向服务和成果共享

三是推进军民人才融合

支持军工单位、民口单位与省内高校联合开展军民两用人才专项培训计划。

探索建立军地人才双向流动办法,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活力。

四是培育壮大国防金融。

加大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资本中介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混合所有制产权结构和军民融合产业基金等现代融资工具和结构化金融创新,促进国防工业变革,拓宽国防融资渠道。

(二)军民融合多领域突破工程   立足军民融合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突出发展航空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智能设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并瞄准空天、战略投送、云计算、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领域取得突破,形成军民融合产业“1+N”多元支撑发展格局。

(三)军民融合主体培育工程   一是做强“军转民”主体。

支持军工企业通过上市、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实现股权多元化。

深化海外矿权合作与矿业开发,提升对外合作规模及水平。

二是培育发展“民进军”主体。

引导“民进军”企业加强技术储备,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实力,积极参与军工基础研究、军用飞机、常规兵器与装备、国防电子成套或配套产品等研发制造。

三是培育发展军民融合中介服务机构。

加大培育发展军民融合技术、计量、测试、标准、质量以及信息交流、产品展示展览展销等中介服务机构。

(四)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建设工程   一是积极对接中航发、中兵装、中航天等军工集团,组织实施一批军民融合区域总部、协同创新和生产基地项目。

二是积极引导军工企业、社会资源在陕实施空天一体化、网络空间、应急救援、精准医疗、安防监测等战略新兴产业重大项目。

三是积极推动交通运输、通信信息、信息资源、频谱管理和人防工程等领域基础设施项目军地共建共享

(五)军民融合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工程   一是建设军民融合综合服务平台

推进建设互联网快速接通、大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关键共性技术共享打通、人才供需沟通和符合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特点资金融通的共享平台,加速孵化军民融合企业。

二是建设军民融合专业化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军民融合标准化服务平台军民融合大数据共享平台军民融合物流一体化共享平台

(六)军民融合科创小镇及示范长廊建设工程   一是推进建设军民融合科创小镇。

立足实际,挖掘军工资源禀赋潜力,建设飞行、动力、宇航、机器人、特种材料、光电设备、地理信息、民爆、船舶制造、节能环保十大军民融合科创小镇。

二是推进建设军民融合示范长廊。

加强西安、宝鸡、汉中与成都、绵阳等市战略合作,以共建共享共用军民融合资源平台为突破,加速推进军地资源跨界、跨区对接融合,打造依托高铁大通道西成军民融合示范长廊。

(七)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一是建立和完善党委牵头、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各大驻地军工集团参与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决策协调体系。

深化军地、军军融合对接,科学决策军民融合重大事项,制定相关政策举措。

二是加大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机制创新。

强化省市部门协作,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合作机制。

探索建立军民融合评价体系,引导“政、产、学、研、金”等市场主体充分对接融合

三是积极争取军民融合重大改革政策试点。

积极争取国家军民通用技术标准化、军品免税改革、“民进军”企业支撑政策改革试?c等。

作者简介   吴 刚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