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摘要:本文首先简述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目前的现状,接着从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最后从加强科技中介服务,加强推广计划的组织申报,建设大学科技园,及安全评价体系方面来探讨高校成果转化模式。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高校成果 转化 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产业能力不断提高。

我国科技大革新   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不少高校自办或与社会企业联合,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形成高校科技产业,有效地推动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生产力。

目前高校科技产业已经成为地方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支撑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要求各高校要行动起来,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服务区域经济而全面发展。

科技成果的创造或生产已经进入正常甚至高产的状态,在各级政府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或通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自主或合作开发,每年都要产生大量的科技成果,其中不乏先进、实用并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

所以,科技成果转化就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形式。

1 目前的现状   高校成果的立项很多是基于技术概念或产品创意,立项之前很少作充分的市场调研,导致高校科研成果大多数还处于产品概念阶段,仅有少量已经形成样机或产品。

成果的共同问题是研发过程与产业实际脱节,缺少对市场的了解,很少与实际用户进行有效沟通,最终成果与市场所需求的产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科技成果成熟性和先进性不足,科技成果成熟度、配套性差,这些也影响了转化

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研究力量薄弱。

资金短缺仍是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限制因素之一。

目前对高校而言.科研经费多数为来自各级政府的纵向经费,但是数量有限,尤其是产业化所需配套资金难以筹措。

致使科研项目只能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导致重大项目难以完成,大量科技成果不成熟难以商品化、产业化

1.2 成果立项缺少市场引导,产品开发目标不明确,研发过程与产业及市场脱节。

高校作为高新技术的重要创新者和拥有着,虽然每年都产生大量的高技术成果,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为低下,科研与经济存在严重脱节现象。

目前对高校而言,科研课题多数由各级政府“命题”,多数科研成果只要通过技术鉴定,科研工作即告结束,真正花心思去考虑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问题的并不多,造成了应用研究工作与现实需求相脱节。

1.3 不少高校研究人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

大多数的教师仍然固守传统单一的职业角色,重视论文和著作的产生,较少考虑科技成果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推广性应用,导致与地方企业沟通、联系较少。

1.4 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较重视科研的学术性而对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能否产生重大经济效力还没有系统、科学的评价标准。

这就是造成高校科研成果年均数量虽然激增,但满足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却十分有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2 采取的措施   2.1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大学科技园应该加强政策引导,认真研究国家地方产业政策,加大力度申请政府产业化资金支持。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进行技术转移,以企业为主体申报各类产业化基金,最大限度获得政府资金支持。

2.2 产学研合作,重视与企业的合作研究

国家现在非常重视技术创新,目前各级政府都在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各种科研资金注重向高校企业产学研结合倾斜,注重成果产业化

这样的导向会激发科技人员和企业对高新技术应用的热情。

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价值是由市场和转化双方的需求来决定的,通过市场拓展开辟融资渠道。

创业板的推出为高技术成果的融资提供了渠道,让更多的科技人员更有信心促进高技术成果的市场实现。

2.3 在高校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

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提高大学的技术创新能力。

这些机构,一方面为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寻找市场,另一方面则将企业的课题和经营动态介绍给学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

2.4 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

通过政策引导,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研究成果及时得到转化

2.5 完善相关的运作机制首先在高校职称评定、科研工作量化和科研奖励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方面进行改革,要加大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和应用的考核权重。

职称评定特别是在教学型教授的评定时必须重点考虑其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情况和绩效。

要改革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机制,高度重视教育实践者在各个项目中的参与程度,在科研成果鉴定中要考虑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重视教育实践者对其项目成果评价意见,同时要探讨并出台对教育科研成果应用进行科学、准确量化的考评方法   3 模式探索   3.1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

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普遍较弱,绝大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主要靠技术输入来满足企业技术进步的需求。

高校在制定科研方向,建立新的学科,应深入社会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企业科技的需求。

而在科技中介的过程中,能获得大量企业科技需求的信息,这些信息将有助于高校确定科研选题,也有助于新的学科产生。

3.2 加强推广计划的组织申报。

它的主要特点是依托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技成果,发挥国家科技综合部门优势,引导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成果流向企业、流向农村,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科研推广的良性循环,是政府的推动、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通过一个指导性指南,引导企业在资金和政策优越环境下进行市场竞争;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之间搭起了桥梁,从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3 健全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高校的特点,建立健全高校分层分类的科研评价体系;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调整和优化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依照不同类别的评价标准,公布各高校在同类学校中的年度科研排位。

4 结束语   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国家,省部委等出台的政策和意见在高校贯彻落实,高校产业改制不断深化,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逐渐走向成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必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文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策探讨.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2]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中国高校科技产业化,2009.11.   [3]产学研结合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国高校科技产业化,2009.9.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