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的风貌状况及其再发展

一、 引言 毕业论文网    历史街区(Historic Quarter, Historic District):是历史地段的重要类型之一。

在这里强调的不是个体建筑,地段内的单体建筑可能并不个个都具有文化价值,但它们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和秩序却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特色,因而使其价值得到升华。

从地段的构成上看,也不只限于宫殿、庙宇等重要的纪念性建筑物,而是包括了民居、商店等更广泛的内容。

它是城市活的肌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往往是城市或城镇最密集、最繁华、最活跃、最具生气的部分。

仓前老街位于杭州余杭仓前镇,历史文化街区东接良睦路,西临仓前派出所东侧规划道路,南至京航路以南30米,北靠仓兴路,面积约28.12万平方米。

作为杭州市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它的保护作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的一环,对城市、城镇历史环境及文化内涵的延续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目前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城市开发、城镇开发以及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一些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相悖的做法,历史仓前老街范围   区的保护作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问题显现出来,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历史沿革    仓前老街位于杭州余杭仓前镇,历史悠久,伴随着京杭余杭塘河余杭塘河内河航运发展,历尽变迁。

仓前古镇原名灵源。

唐永贞元年(805),刺史张纲在余杭安乐山建仓42间,仓周筑围墙4里余,号称仓城。

后临安建仓,仓前由此得名。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官方在街北建临安便民仓,古以南为前,遂称仓前街,距今已有873年历史,虽隶属关系和建置几经变迁,但仓前之名一直沿用。

临安仓以前是南宋建都时候的粮仓

“仓库约几十米长的门面,大得很。

杭州的粮食在这里汇总,用水路运往各地。

”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粮食所在地,仓前名声鹊起。

仓前粮仓而名,因粮仓而兴。

老街是从南宋时期设立粮仓开始兴旺起来,商业繁荣,人气非常旺盛。

仓前老街上的道胜桥、仓西桥两座老桥,在明代重修、加宽后合二为一,印证了当时交通繁忙。

民国时期,从东到西,老街上还有:人和堂药、方济洲中医内外科、仓前初级小学、泰丰油坊、宝昌南北货店、同益酱园、汪氏钉头店、王老虎纸店、秋德元理发店、章阿利豆腐店、杨叙生竹器店、陆阿庆茶店、和丰碾米厂等40多家商铺。

沿街建筑全是檐廊房、马头墙、石库门;临河美人靠,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风格。

目前的历史建筑多为清末民国年间遗留物,最有价值的历史建筑集中在沿河老街上。

上世纪50至80年代,仓前粮仓的“四无”经验轰动全国,并吸引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2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官员前来考察取经。

上世纪60年代起,交通方式改变,“沿河”变成“沿路”,集镇沿陆路向北发展,沿河老街逐渐冷落。

三、保存现状    目前街区现存的主要遗迹包括章太炎故居、杨家台门、陈家藏书楼、仓前茧站以及清代木板粮仓等遗迹。

街区内绝大部分建筑为住宅建筑,仓兴路沿线主要为商住建筑仓前农贸市场沿余杭塘河布置,夹在古建筑群中间,无论从噪音、卫生等环境状况,还是景观要求,对于街区保护的影响最大;工业建筑主要位于街区西侧,建筑功能、建筑建筑年代、新旧,显得差次不齐。

现状街区内有给水、电力、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但没有排水、燃气等基础设施,消防防灾系统脆弱。

水体污染严重,临街的余杭塘河,一方面由于沿河居民、工厂企业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水体污染;另一方面河道长期淤塞,水流不畅,造成水质下降。

环境卫生条件差,由于街区内市政基础设施并不完善,人员复杂,居民整体素质不高,垃圾乱扔、污水乱排的现象普遍。

这片曾经是老仓前最繁华的街区如今显得与外围城镇格格不入,加之外来人口入住,房屋年久失修,现在的文明街形成了传统与现代、怀旧与时尚焦灼的混乱状态,历史风貌保护面临着较大的难度,形式比较紧迫。

四、街区风貌特色    1、悠久的粮仓发展历史    宋元时期,全国粮食产销中心在江浙一带,在南宋时期,仓前兴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仓城――临安仓。

临安仓是便民仓,主要为平抑粮价而设,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800米。

清末,为方便储运粮食,清政府在临安仓旧址上兴建了木板仓。

1954年,仓前粮库的一大批粮仓又率先实现了无虫、无鼠、无雀、无霉的“四无粮仓”目标。

因此,仓前粮库先后18次受到中央、省、市的各项嘉奖,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当时,连苏联、美国、越南等国的专家学者,也纷纷前来参观取经。

古老的“四无粮仓”仍在使用中。

仓前粮仓遗存是非常具有代表性且富有特色的产业建筑遗存。

目前国内,对大量的近代产业建筑、产业遗产如何进行保护与再开发、再利用,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而且也是旧城更新改造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2、珍贵的历史遗存    目前街区现存的主要遗迹包括章太炎故居、杨家台门、陈家藏书楼仓前茧站以及清代木板粮仓等遗迹。

章太炎故居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完好,木雕精美,是一个前后四进加一过道的大宅院,占    陈家藏书楼 地约0.07公顷。

杨家台门,属中式宅院,原是一个三开间五进的大宅院,现仅存两进。

牛腿雕刻精美,人物造型生动,艺术价值较高。

陈家藏书楼,陈家藏书楼建于清同治年间,三开间两进,马头墙,门头有砖雕,牛腿饰人物木雕,地方特色构件保存较好。

仓前茧站建于晚清,两层木结构,两进院落空间,局部雕花较为精细。

清代木板仓,解放前已废弃不用,无人管理,已破败。

章太炎故居    3、丰富的人文资源    古镇仓前,人文蔚盛,历代名人辈出。

国学大师章太炎出生在仓前,他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著名学者。

他一生著述很多,有《新方言》、《文始》等章太炎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精湛研究的学者,而且是一个桃李满天下的园丁。

近代的章文小姐,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和邓颖超、宋美玲等人在南京组织了战时难童救助会,也就是后来的“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仓前的中医药业也颇负名气,名医辈出,有“半仙”之称一方名中医巴桐轩;以“仓前七先生”闻名于世的葛霈,号载初,是晚清江浙名医,独辟蹊径,自成医林一脉;有载初遗风的葛子诒,辑有《验方摘录》,著有《药性大全》;在中医理论上远远超过葛载初的著名中医徐闲庵。

4、多彩的民俗文化    仓前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仓前的民间文娱活动、传统手工艺品和传统饮食文化

仓前的民间文娱活动有:水龙会、拳灯、赛龙舟,其中以每年的赛龙舟最盛。

仓前传统手工艺品有清水丝绵,南宋康王赵构建都临安,慕丝绵质地优良,特谕将清水丝棉列入贡品。

传统饮食文化主要有:掏羊锅、豆腐、小白蚕豆。

掏羊锅――仓前最为著名的一道独特的“农家食文化”,目前在仓前镇举办的每年一届的羊锅节影响广泛。

五、历史街区存在的问题    由于保护力度不够,相应的保护机制未及时跟上,历史文化价值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等原因,造成了目前历史街区内用地功能混乱,建筑使用功能不当,公共设施、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新建建筑不断涌现,水系污染严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历史街区风貌特色。

主要表现在:    1、更新改造的压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现代生活需要,整个街区面临基础设施的改造与更新,建筑的维修等问题。

现有的更新处于居民自发状态,随意性强,这种无序的改造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街区历史价值。

2、现代建筑材料的应用,使传统建筑的外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居民将旧房改造、翻修、外墙使用了面砖、瓷砖、铝合金门窗等现代建筑材料,对街区传统景观有很大的影响。

3、建筑使用功能不当,影响街区的环境与风貌保护    街区内的一些历史建筑出租作为工业用途,虽然对历史建筑的维护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工业流程的需要,造成历史建筑内部结构的变动。

另有部分历史建筑处于闲置状态,无人问津,任凭风吹雨打,年久失修,建筑构件损坏严重,甚至部分倒塌。

4、街区功能衰败    随着镇中心从仓前老街向仓兴路北移,其行政、商业功能的减退,居住条件及环境的恶化等因素,街区内的人口不断外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街区外买房、建房,剩下的都是些年龄较大的人员。

目前除每天早上的仓前农贸市场还能依稀见到往日的繁华,其他地段不少店面已关闭,街区处于日益冷落衰败的状态。

5、保护资金不足的压力    政府财力有限,保护资金杯水车薪,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地居民保护意识薄弱,导致消极保护,这种消极保护的结果,一是使街区的环境更加恶化,逐步消亡;二是受利益驱动,促使房地产公司介入地块开发。

6、自然与人为灾害的破坏    天灾:街区建筑大多数为砖木结构,容易燃烧;供电线路复杂,且部分电力线老化、超负荷运作,明火使用不当等都是造成火灾的直接原因:而且该街区内局部地段建筑密度大、道路弄堂狭长,沿余杭塘河消防设施不到位,防火能力相对薄弱,如使用不当,一旦火灾损失不可弥补。

自然灾害:杭州的气候条件是空气湿度大,尤其是梅雨季节的湿度更大,木结构建筑容易受潮腐朽;夏秋之交的台风侵蚀,对街区内年久失修的建筑危害较大。

病虫害:白蚁喜好蛀食木料,它的侵蚀对街区内的木结构建筑破坏力极大,是造成建筑坍塌的原因之一。

7、环境保护的压力    街区内垃圾乱扔,污水乱流的现象普遍,对整体环境的保护有较大压力,主要原因在于居民整体素质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不足、用地布局不甚合理等。

六、保护与开发利用    仓前老街保护与开发,应集中展示粮食储运文化为特色的,以保持传统商住功能为主的延续杭州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和展示余杭塘河航运文化的,集商业、居住、休闲游赏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1、保护措施    (1)保护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    保护地段内所代表的杭州市晚清至民国初期航运工人、手工业者、产业工人的生产生活所形成的历史环境。

保护地段内现存的街区格局形态与历史建筑(1955年以前)。

保护余杭塘河街区周边河流、空地的自然环境关系。

保护规划区域内历史道路和地块划分形成和城市形式,保护街区域内原有建筑、空地和绿地之间的关系。

保护河道水系关系,不得随意拓宽、改道。

对原驳坎只能保持现状,局部维修,不得改变现状,大规模重驳。

(2)保护历史建筑历史遗迹    保护历史建筑、庭院环境、道路铺地,保护历史建筑的结构、体积、风格、尺度、材料、色彩、装饰等构成建筑物内部形式与外貌的要素。

保护余杭塘河沿岸历史人工构筑物,反映其生产、生活形态的设施、设备、生产生活工具等因素。

保护余杭塘河沿岸码头、驳岸、河埠、缆桩、锚等构成水工设施、船运机械、码头设施。

保护桥梁和古树名木。

(3)保护历史街区和空间格局    保护街区内的街道空间,整理街道传统商业店铺与传统居住建筑形成统一的传统风貌

保护街、巷、弄传统空间特色,保护道路――巷道――里弄――私人院落的传统居住空间结构体系,保护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关系。

现状街景    (4)保护历史文化内涵和生活的延续    保护该地段从晚清到解放初期近代杭州百余年的民族航运业发展历史,城市中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史,保护商业老店铺,手工作坊的工艺和店号,保护反映传统生产和生活形态的民风、民俗。

保护历史建筑长期形成的各种功能使命,如仓储、航运、近代商业服务业与传统居住功能,力求保持传统生活延续性。

2、开发利用   历史街区风貌建筑开发利用是历史街区保护的必然选择,更是历史街区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现有传统民居,经过改造达到可继续使用,结合旅游带动第三产业,走仓前老街富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历史风貌建筑开发利用原则:遵循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利用服从保护的原则;开发利用以结合风景旅游开发和为风景旅游服务为主;历史风貌建筑开发利用包括作为人文历史旅游景点和风景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两种模式;积极鼓励私人、开发商、政府部门等接管经营,避免空房闲置,无人管理。

(2)历史风貌建筑开发利用包括两个方向,一是历史风貌建筑作为人文历史旅游景点开发利用;二是历史风貌建筑作为风景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开发利用,即在服从保护前提下,适当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发利用历史风貌建筑,为风景旅游开发服务配套。

(3)历史街区保护不仅仅是单纯的保护,其包含着保护并纳入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之内。

通过对现状土地使用及交通的合理调整,达到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的目的,从而更好地维护仓前历史街区风貌特色,同时改善居民生活、发展旅游,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在保存街区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增加绿地、广场、停车场等公共活动用地,搬迁工业用地,作为居住或旅游服务用地。

仓前老街保护和功能组织的主轴,以其为统领全局的中心景观。

展示粮食储运文化传统余杭塘河居住文化余杭塘河航运文化三大文化内涵。

根据旅游功能要求调整设置如“民俗文化休闲区、传统手工业展示区、历史文物展示及古玩淘宝区、土特产贸易区、历史街区管理中心、宗教民俗风貌及药文化展示区、传统居住区”等功能区。

最终成为呈现鲜明的仓前老街特色、真实反映老仓前历史风貌、具备现代城镇功能的区域,同时也必将成为杭州的一大旅游景点。

七、结语    一条街道的兴衰史,往往也是一座城市或城镇发展的缩影。

任何城市都有其生命周期,都经历着诞生、发育、成熟、老化、改造、更新等循环往复的过程。

特别是老的街区,一般而言,在发展变革时代总是要衰落的。

恢复历史街区、修葺历史建筑,保留下一些城市片段可以很好地保护城市或城镇的历史遗产,传承和延续城市历史、商业文化,延续城市的建筑文化历史文脉,赋予它们新的使用功能和文化内涵以及时代气息,大大提高城市或城镇的品位和底蕴。

作者简介:郑创,浙江金恒德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部长兼副总工程师。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