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的产生及胡适之先生的《尝试集》]尝试集诗词经典篇目

摘要:由于胡适的率先尝试,现代新诗这一新的诗歌形式在上世纪20年代末产生。

表面看,新诗的出现似乎有些偶然,其实却是时代的发展所致。

胡适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初步确立了新诗的独立地位,他的许多诗作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本文对以上问题加以论述。

关键词:尝试集 文学革命 诗体解放 形式运用      一   朱自清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胡适之氏是第一个‘尝试新诗的人,起手是民国五年七月。

”①胡适确实是现代诗歌史上第一个率先进行新诗创作的人,史料为证,用不着怀疑。

这里提出的关键问题是,胡适究竟是怎样才写起新诗来的。

胡适开始创作新诗时正在美国留学,那是1916年。

1910年,胡适官费留美,所学也并非文学,而是哲学和农业。

为什么会写起新诗,据胡适自己说纯属偶然,他是被迫“尝试”的。

1915年9月,胡适要离开他待了几年的康奈尔大学,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与他同学数载的梅觐庄(梅光迪)此时亦前往哈佛大学,胡适因此就作了一首七言古诗送梅觐庄。

这首赠别诗中,胡适提出了关于“文学革命”的想法:   “……梅君梅君毋自鄙。

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

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实矣。

吾辈势不容坐视,且复号召二三子,鞭笞驱除一车鬼,再拜迎入新世纪。

”   胡适本来是企望梅觐庄、任叔永等一起来从事这场“文学革命”的,但梅觐庄、任叔永观念和志趣与胡适大不同。

由于胡适在诗中使用了牛顿、培根、达尔文、拿破仑等外国字的译音,在梅觐庄、任叔永看来,这更是犯了作诗的禁忌,于是任叔永特意作了一首游戏诗戏赠胡适:   “牛敦爱迭孙,培根,客尔文,索虏与霍桑,‘烟士披里纯’:鞭笞一车鬼,为君生琼英。

文学今革命,作歌送胡生。

”   依此诗的音韵,胡适作了一首诗答任叔永,说“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

琢镂粉饰丧元气,貌似未必诗之纯”。

于是引发了一场有关写诗问题的更加深入的争论。

围绕白话究竟应不应该入诗,胡适、梅觐庄、任叔永等互相辩说了近一年。

胡适当时认为白话不仅应该入诗,而且诗就应该用白话来写,这是天经地义。

而梅觐庄和任叔永的看法则较为保守,认为白话可以用来写小说、写戏文之类,入诗则不可,并说这种行为是“舍大道不由”②。

白话能否入诗,用白话作诗能否造就出大诗人,仅仅从理论上互相争论是无法互相说服的,胡适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必得辅以相应的创作实绩。

胡适意识到了这一点,1916年7月16日,他在一封给任叔永的信中表示“吾志决矣,吾自此以后,不更作文言诗词”,③只作白话诗

关于白话能否入诗的争论,促使胡适下决心试作白话诗,这是胡适事先未曾意料到的,其实这正是事情发展的必然。

停止理论上的争论之后,胡适决心拿出具体作品来说服梅觐庄和任叔永。

胡适后来说:“那时我已打定主意,努力做白话诗的试验,心里只有一点痛苦,就是同志太少了……我平时所最敬爱的一班朋友都不肯和我同去探险。

”④胡适之所以有勇气试作白话诗,主要是受到他自己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所激励,尤其是与他自己对中国诗歌“诗体变迁”的看法有关。

胡适开始写新诗在1916年。

1917年,《新青年》二卷六期发表胡适的《白话诗八首》,以此为标志,中国新诗正式产生。

到了1918年,《新青年》的诗作者除胡适外,增加了十来人,例如刘半农、陈独秀、鲁迅、沈尹默、俞平伯、周作人、陈衡哲、李大钊等。

这一年发表的诗作共60余首。

1918年年底和1919年年初,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另外两个刊物《每周评论》和《新潮》相继创刊,都发表过新诗,新诗作者的数量也增加不少。

同时,鼓吹新文学的刊物在全国各地也不断出现,使得创作和发表新诗逐渐成为一种文学新时尚。

这样,经过1915年之后几年时间的艰苦酝酿和开拓,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趋向高潮,中国现代新诗完成了自身的孕育和出世阶段,度过了萌芽时期。

二   收入《尝试集》中的第一首白话诗,写于1916年8月23日,原题《朋友》,后改名《蝴蝶》。

这首诗形式上虽然还留有传统五言诗的痕迹,但表述上杜绝了文言,也没有用典,而是完全采用了纯然的大白话

全诗是这样的: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   直观地看,这首蝴蝶》表达了一种淡淡的落寞之感。

据说胡适这首诗时正坐在窗口吃午饭,偶然抬头,窗外忽然有一对黄蝴蝶直飞树梢。

一会儿,一只飞下去了,剩下另一只独自飞了一会儿,也慢慢地往下飞。

胡适因此有感,遂成此诗。

作为第一首白话诗,这首诗是有一定意味的作品。

从诗情的角度讲,可以说这是由对情爱的细微体察所引起的感触,不很深却很浓。

而从诗的意象看,透明的视野中忽然跃出两点黄色的斑斓,一会儿两点变为一点,最后,剩下的一点亦悄然消隐,色彩依旧是纯净的透明。

据一些学人的看法,胡适这首蝴蝶》真实地记录了他留学美国时和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女作家陈衡哲的恋情。

陈衡哲笔名莎菲,胡适留美时她也正在美国瓦沙大学留学,归国后成为女作家、女诗人。

有人认为,《蝴蝶》一诗中“黄蝴蝶”这一意象,指的正是陈衡哲。

胡适陈衡哲究竟有没有一段未了的恋情,这是很难说清的事。

从一些学者的观点和胡适曾为陈衡哲的散文小说集《小雨点》作序等事实来看,说陈衡哲是胡适的“婚前恋人”有一些道理。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蝴蝶这首诗就具有明显的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特征了。

尝试集》中,和《蝴蝶》意味和表现形式相近似的诗作是不少的。

比如《鸽子》: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看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鲜明无比!”   再比如《湖上》:   “水上一个茧火,/水里―个茧火,/平排着,/轻轻地,打我们的船边飞过。

/他们俩儿越飞越近,/渐渐地并作了一个。

”   《鸽子》的寓意,是歌颂一种自由的气度,其情感背景即为人的不自由。

这种感叹、这种关于自由飞翔的心理趋势,和《蝴蝶》是一脉相承的,可作《蝴蝶》一诗心理的互补看。

而如从表现形式考察,《鸽子》和《蝴蝶》的构思角度、色彩选择就更为接近。

云淡天高的晚秋时节,鸽子在空中自由飞翔,“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鲜明无比”,由色彩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触及其表达旨意的方式,二者基本一致。

一首《湖上》的视觉选择和诗意的空间处理,方式也是一样的。

这样的诗还有《蔚蓝的天上》等。

三   《尝试集》是我国新文学初期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初版时间为1920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半年后第二版印刷。

到1922年10月,《尝试集》已经四次印刷,发行万册以上。

诗集共分三编,包括译诗在内收诗作近50首。

胡适在《尝试集》“再版自序”中对自己创作的总结,他写作新诗,经过了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16年开始写新诗到1917年年底。

这个阶段胡适虽然观念上主张以白话入诗,但创作上基本未摆脱旧诗词的束缚,对旧诗词的形式因袭过多。

从句式看,大都采用旧体诗五七言的形式。

这一阶段的诗多数收在《尝试集》第一编里。

胡适自己说:“第一编的诗,除了《蝴蝶》和《他》两首之外,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

”⑤这个自我评价基本符合事实。

第二阶段,是1918年1月到1919年1月,一年时间。

这时的胡适,认识到自己以前写的诗受旧体诗词整齐划一的字句格式限制太深,决心来一次“诗体的大解放”。

什么是诗体的大解放呢?胡适说:“诗体的大解放就是把从前一切未得自由的枷锁镣铐,一切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

这样方才可有真正白话诗,方才可以表现白话的文学可能性。

”⑥这个阶段的代表作品,有《你莫忘记》和《人力车夫》。

引《人力车夫》一诗为例:   “车子!车子!”车来如飞。

/客看车夫,忽然中心酸悲。

/客问车夫:“你今年几岁?拉车拉了多少时?”/车夫答客:“今年十六,拉过三年车了,你老别多疑。

”/客告车夫:“你年纪太小,我不坐你车。

我坐你车,我心惨凄。

”/车夫告客:“我半日没生意,我又寒又饥。

/你老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我年纪小拉车,警察还不管,你老又是谁?”   很明显,《你莫忘记》和《人力车夫》都在力求用口语成诗,打破字数句数的限制,表现形式趋于自然亲切了。

尽管这样显得平铺直叙,诗的含蓄力量不够,但毕竟向用自由的句式,自由地表达诗意跨进一步。

胡适自己把这一阶段称为“一个自由变化的词调时期”。

第三阶段,是1919年2月翻译美国诗人的诗《关不住了》之后至1921年。

胡适说:“《关不住了》一首是我的‘新诗’成立的纪元。

”⑦这首诗共三节,每节四句。

胡适这首诗时按原诗二、四行押韵的方式排列诗句,无意中寻找到一种效果较好的押韵方式。

诗的第二节是这样翻译的:   “但是屋顶上吹来,/一阵阵五月的湿风,/更有那街心琴调,/一阵阵的吹到房中。

”   不仅押韵自然、音节和谐,诗情诗境的表现也是相当成功的。

胡适自己认为,正是从此以后,他的诗才真正达到了“进化的最高一步”,“极自由,极自然”。

四   《尝试集》里的诗,从思想内容看表现爱情和生活情趣、赠别的诗占了多半。

一直有许多论者对胡适的爱情诗持较多的否定态度,其实是有些不公正的。

胡适1920年8月12日曾写了一首题为《一笑》的诗,被视为庸俗无聊的典范,未免过激。

《一笑》全诗如下:   “十几年前,/一个人对我笑了一笑。

/我当时不懂什么,/只觉得他笑的很好。

//那个人后来不知怎样了,/只是他那一笑还在:/我不但忘不了他,/还觉得他越久越可爱。

/我借他做了许多情诗,/我替他想出种种境地:/有的人读了伤心,/有的人读了欢喜。

//欢喜也罢,伤心也罢,/其实只是那一笑。

/我也许不会再见着那笑的人,/但我很感激他笑的真好。

”   这首诗的构思选择其实比较巧妙,其中包含着一种深沉真挚的情感。

人的一生能有一个真诚美好的笑,永刻记忆之中告慰自己,不也是一件美事乐事吗?《一笑》很淡,但淡得有味。

胡适表现爱情的诗,多数都是这种格调。

蝴蝶》、《新婚杂诗》、《“应该”》、《湖上》等,都是如此。

胡适的一些爱情诗篇,曾被一些论者指为存在情趣不怎么高雅,如《病中得冬秀书》和《我们的双生日》这样的诗。

其实这里面的问题是需要仔细分辨的。

以《我们的双生日》一首为例:   “他(她)干涉我病里看书,/常说,‘你又不要命了!’/我也恼他(她)干涉我,/常说,‘你闹,我更要病了!’//我们常常这样吵嘴,――/每回吵过也就好了。

/今天是我们的双生日,我们订约,今天不许吵了。

//我可忍不住要做一首生日诗。

/他(她)喊道,‘哼,又做什么诗了!’/要不是我抢的快,/这首诗早被他(她)撕了。

”   以今天的眼光看,所谓情调不怎么高雅是过多苛求了,并不是每首诗都一定要展现时代内容、大主题才能称为好诗。

这首诗未必是一首非常成功的诗作,但诗意依旧是十分丰满的。

胡适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开创者,他在诗歌语言方面努力实践和探讨以白话入诗、以口语入诗,并以散文化的形式彻底冲击了旧诗词的种种束缚,为新诗文本的建立作出了难能可贵的实践和示范。

胡适主张写诗“须言之有物”,反对用典,反对陈言烂语,在《尝试集》多数诗作的写作中,胡适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朴素平实、清淡有味的风格追求,诗风平稳大气。

胡适对新文学、对新诗的开创之功深深地影响了一个时代,胡适是开中国新文学及新诗时代风气的第一人。

注 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胡适:《尝试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参考文献:   1.杨匡汉、刘福春:《中国现代诗论(上编)》,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

2.朱文楚:《胡适家事与情事》,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

3.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香港:昭明出版社,1980年版。

(作者单位:广东培正学院人文基础部)   N。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