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在新写实之后|池莉新作品

� 作者简介: 张敬芳(1986—),女,河南省焦作市,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专业   �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摘 要: 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池莉写实潮流前后的创作,以之前的创作和和长篇《所以》为例,把握池莉创作的成熟。

并说明知识分子的背景和成年后的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 关键词: 知识分子;经验;家庭;故乡   �� 20年代80年代,出现了一股“新写实”潮流。

它表现的是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日益丰富,消费意识业已形成的背景下,“小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这类小说以一种日常生活的亲切感和对现实生活的贴近,并以生活是一团乱麻的窘境和无可奈何的烦恼情绪,呼应了广大读者的生活感受和情绪。

[1]池莉的代表作《烦恼人生》,被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起点。

在这潮流之后,池莉流向何处,本文将总结出一个线索,同时浅谈下造成这个线索的原因。

� (一) 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家庭背景影响   �池莉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教师。

但是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她对世界的感觉由原来的懵懂变得清晰。

因为“知识分子”的家庭成分,她的父亲作为一个“本应该”的家庭支柱,表现的让她相当失望。

为了逃离家庭,匆忙结婚之后,知识分子丈夫的“软弱”,让她更加怀疑男性知识分子家庭中的地位。

知识分子的身份在给池莉自身带来生活的来源(写作)的同时,也让她的另一半变得更面目可憎。

当面对生活而不能够生活,女作家只有靠“自雄”来对抗这一身份。

�在新写实之后,池莉写作了另一主题――不屈不挠地活。

主要作品就是《你是一条河》。

从2007年池莉出版的小说所以》中,似乎可以看到一个比《你是一条河》表现的更为现代的文本――主人公叶紫通过三段婚姻,来写其成长史。

由于该书演绎的是中国近40年的政治与社会的历史变迁,与池莉本人的成长背景不谋而合,所以很容易将女主人公与作家本人对号入座,虽然作家自身并不认同。

这部小说里在延续上面的主题方面,较之之前“不屈不挠地活”,似乎围绕作品有一种“形而上”的努力,姿态甚至有些调侃,有种过后的沧桑感。

就拿叶紫的第三段婚姻来说,对象是个导演,是叶紫“偷情”的对象,二人经历了多少磨难,终于结合为的夫妻。

婚后的生活本应该因为“爱情”而甜甜蜜蜜,但丈夫却是个不闻家务事的“书生”――“哎,马桶坏了你怎么不修?”“我是修马桶的吗?(你不要忘记我也是文化人!)”�①开始逐渐明白,主人公似乎也是因为年轻(25岁的年龄),相信了能和武汉大学女高材生聊到一起的导演,相信了爱情。

那么因为他而牺牲的,因为他而遭遇的婚后凄惨生活,仿佛就是最大最有力的讽刺!   �两位作家经历了新写实之后,在新千年里,所努力的方向和路子已经显现出不同来。

池莉在这之后发表了《熬至滴水成珠》、《声名狼藉的日子》、《看麦娘》、《托尔斯泰围巾》、《所以》等作品,还是有关爱情和婚姻,只是发生了重大转变,她开始相信爱情和神圣,甚至开始追求真正的爱情,尤其是在《所以》中,把这个很长过程的转变集中到了从第一次婚姻到第三次婚姻的形成上。

�她笔下多是发生在武汉的作品,这是她成年后的经历,更具体的是她自己所经历婚姻生活

池莉作品中,婚姻既不是高尚圣洁的,也不是面目可憎的。

婚姻并非伊甸之门,也绝非地狱入口。

池莉所勾勒的婚姻图景是一幅社会图景,是一幅浮世绘,更接近婚姻的本来面目―――因为婚姻原本是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众多社会秩序中的一环。

池莉强调自己没有故乡,没有让她记忆起航的原始场景,也许她的写作经验会缺失很大部分。

所以当其它的作家在不断动用乡土经验的时候,她还在咀嚼曾经的生活,甚至连她下乡当知青的经历也挺少出现,《你是一条河》中的冬儿,就有池莉的影子。

之前的创作是从众多富于生活质感、触手可及的细节中,真切而尖利地揭出人物的现实关系,极其微妙复杂地构成了世俗生存形态下的人生世相。

她的叙事表达,会显得急促,节奏控制不够,这也许是因为池莉对现实关系以及其中的人生世相洞知了太多的隐秘,忍不住赶快把它们说与读者的状态。

�从写实之后到《你是一条河》到最新的《所以》,这是作家更新了的思想和经验作用下的作品,但总体上有种又折回来的感觉。

就像池莉在《所以》中说的,男人没有兴趣知道婴儿一天到底需要吃多少奶,更没有耐心知道他们的尿布放在哪里。

中国孩子没有十八岁成年意识,他们没有独立的习惯,他们一直萦绕母亲膝下甚至结婚也在母亲控制的家庭范围之内,……�③女作家这次从整个生命的起源开始,对童年对父母兄弟之情进行了详尽描述,这有关成长,有关爱情,还在关注男性的担当,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心灵。

也许是因为有着前提,才会有这《所以》,它需要一个长久的故事发展。

让我想起了虹影的小说《饥饿的女儿》、想起艾伟的小说《风和日丽》。

都是从孩童的时候写起,用着或沉痛或装出来的无关痛痒的姿态来叙述,从小到大,从欢乐到悲伤,从曾经到现在。

只是六六和杨翼,和叶紫比较其来说,历史感更强,在个人和历史的二元对立和融合中确定价值;而叶紫的世俗性则强一些,就如作品结尾中所说的,“当一个女人有了许多的因为,所以在深夜,无法入睡,泪水滂沱。

”这个以有关女人和婚姻,直至生命的故事,没了之前那种琐碎的无奈和嘲讽的态度,是在经历了之后的顿悟。

�个人觉得这部小说池莉之前写实叙事有不同。

小说很注重“我”的话语权,一页书中出现很多的“我”,和之前写“他人”的故事有种别样的感觉。

这是作家的转变,也许更多的池莉自身的写照。

这样的除了在形式上用的短句之外,应该是作家写作时的态度和心态有了不同。

之前充斥心里满满的是现实的压力和怨言,作家没有被给予时间去慢慢叙述,她正在经历或者刚刚经历了那些压力和沉痛,于是只能脱口而出,伴随着故事和妥协。

现实此刻不同了,相对悠游的状态和环境,让她可以重新回顾当时,短句也许能更潇洒,更从容,更自信地说出当时憋在心内的话。

所以》中那么多的括弧中是要补充的话,作家用了之前没有过的写作方式,似乎全知的开始审视生活,补充自己的想法,同时观察别人的姿势,也给与读者更为全面的经验,让大家感受到作家的热情和与读者的无距离。

摆开一张大大的圆形餐桌(找楼下餐馆借来的桌面),天花板上飘着几只红色氢气球。

鸡鸭鱼肉各种菜肴,也是满满一桌(感谢改革开放,自由市场已经有足够的蔬菜)。

�④时隔十七年时间,“因为”曾经经历的种种,才有了现在处于一个平稳状态下的《所以》,还能惊慌着当时的惊慌,还能感受当时的感受,还能经历那时没有的镇定!   �正是每个作家的视野和经历不同,导致了文学史上灿烂的局面。

即使共同属于一个潮流和现象的作家,当时代的洪流改变方向的时候,当曾经的记忆作用时候,准确的把握和情感让文学作品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不同感受。

当我们回顾这些作品的时候,仿佛就能看到这些过去的曾经所起过的作用,它们不仅是作家的孩子,还给予我们精神启迪。

�   � 参考文献:   � [1]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2] 费孝通.费孝通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3] 艾伟.风和日丽.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4] 郭宝亮.洞透历史与人生的迷雾-刘震云的小说世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 旷新年“新写实小说”的潮流[M].写在当代文学边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