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农村】我的老家在农村原唱

我的老家农村扶贫开发办公室 李焕晓 我的老家农村,我生于农村,长在农村。从离家上学到参加工作,已经离开农村十几年了,在我的记忆深处,现在农村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记忆中的家乡,人口不是很多,道路坑坑洼洼,没有路灯,晚上基本靠摸黑。记得小学的时候晚上停电,家里就点上煤油灯。村里也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就盼着什么时候来村里放个电影,大家聚在一起看个露天电影。农忙的时候大人们整天都在地里劳作,早出晚归。村里没有超市,也就仅有一家小商店,基本也就经营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

现在我的老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两旁的沿街楼拔地而起,有饭店、大型超市、加油站等等。村里的路也变成了水泥路,不再有泥沙,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村里也新建了文化广场,娱乐设施多样,极大的丰富了文化娱乐生活。现在村里也有了先进的农具,很快的就能干完农活,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现在走在村里老人交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党的政策就是好啊”,从村民朴实的话语中,我能够深刻的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正在迈向光明的前景。

短短十几年的变化,就让农村旧貌变新颜。村民默默 感受着村庄发生的新变化,特别是在十八大、十九大后对于农村的发展实行很多实际可行的惠民政策。政府政策好了,基础设施也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村民们安居乐业,再也不是别人印象里的穷庄了。

就拿扶贫政策来说吧。这几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遍千千万万的农村村民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得有一次和父亲回老家,遇见几位老人坐在一起聊天,就上前和他们打了个招呼,听说我在扶贫办工作,有一位老人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我今年都56岁了,没想到这个年龄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呢!在俺村里的柳编扶贫车间打工,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不耽误接送孩子、做饭、干农活,还能每天收入60多元钱呢。”这个车间就建在村里。不农忙的时候,村民们就到车间去做柳编加工或者布艺手工品加工,足不出户就能发家致富奔小康,甩穷帽、拔穷根。

83岁的贫困老人王济民也激动地跟我说:“俺儿子平时在外打工,不经常在家,现在村里收了养老钱一块发,还给多发好几十元,不但给俺儿子省了事,也方便了俺的生活。”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以“孝善”为先,带动精准扶贫,弘扬孝德文化,实现老有所养,树立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还有高树芬老人,早年丧夫,独自一人将几个孩子养大。由于年纪比较大,打工也没有合适的地方和岗位。恰巧村里设立了公益性岗位,需要一批环卫工人。得知这个消息的高敬芬老人第一时间报了名。不管刮风下雨还是数九寒天,每天她都早早起床,赶在8点之前把她所包的区域打扫完毕。高敬芬说:“只有身体力行、务实勤奋,在普通、枯燥的工作岗位上,能任劳任怨、年纪再大,也能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像他们这样的贫困户,如能激活他们自我发展的热情,自力更生,脱贫就不是梦想。

要实现脱贫,除了政府帮扶外,更重要的是靠贫困群众自身努力。按照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整体布局,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确保在大多数人已经富起来的时候,要实现全部人都富起来的目标,让广大生活在基层的贫困人口感受到国家的温暖。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国家的大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有时候觉着这些事情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我们要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把自己的工作抓好抓落实,为脱贫攻坚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在的农村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我们作为青年干部,从农村来,却已离开农村多年,我们更应发挥自己的先锋作用,时时刻刻担负起回馈家乡、振兴社会的重任。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