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课堂,,无痕德育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一、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敬畏、遵守交通法规的观念。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交通规则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交通法规的内容,懂得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违反交规的行为及其严重后果;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难点:养成自觉学习和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

◆引题:从画圆说起。

师:新课前,老师请三位同学上黑板画圆,看谁画得最圆?

学生毛遂自荐或相互推荐方式完成任务)。

师:大家水平很高,画得很圆。但相比较,哪位同学画得更圆?

生:小强同学画得更圆。

师:大家掌声响起,给小强同学点个赞。下面,老师也来画个圆,比较一下哪个最圆?(老师用圆规画圆,学生笑声、掌声响起)。

生:老师画的最圆。

师:为什么老师画的最圆?

生:因为是用圆规画的。

师:是的,老师是用圆规按一定规则画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中,规则无处不在。如果没有规则,人们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行”也离不开规则,大家知道这个规则叫什么吗?

生:交通规则

师:是的,叫交通规则。现在展示一张老师前不久在街上拍的图片(略),图片上有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吗?

生:非机动车在机动车道上。

师:会有什么危害?

生:阻碍交通,易造成人身的不安全和财产损失。

师:由此可见,我们的“行”,与交通规则密切相关。交通规则护佑我们平安出行。今天我们聊聊生活中的“行”,怎样更好地“行”呢?

(在师画的圆中板书:“行” )。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触动学生的心灵,抓住学生眼球,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学习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破题:新课教学(学习法、敬畏法、践行法)。

○板块一:望远镜——望望周围。

师:老师今天带来三种镜子。第一架是“望远镜”,大家说,望远镜有什么用?(在左边同学画的圆上板书:望远镜)。

生:望远方、望周围。

师:老师带来六幅图片,大家先望望图片的内容,应怎样使用?

生:人行横道线:过街要走斑马线,交通安全要记牢。

生:交通信号灯:红灯停,绿灯行,黄灯闪闪慢慢行。

生: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实行分道通行。

生:机动车车道标志:表示该车道只供机动车行驶。

生:禁止非机动车进入标志:表示禁止非机动车进入。

生:非机动车车道标志:表示该车道只供非机动车行驶。

师:如果按照交通规则出行,我们的“行”是文明的。大家再用望远镜望望: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违反交通规则的“行”?

生:过街不走斑马线,横穿马路,还有中国式过马路。

生:电动自行车不走非机动车道,而走机动车道。

生:……。

师:交通规则护佑我们平安、文明出行,但现实中有的人却违反它。通过本环节学习,你有何感悟?

生:交通规则意识淡薄,需加强学习

生:出行要文明,规则记心中。

生:……。

师生归纳:学习交规,平安出行。

师:老师送大家一温馨寄语:千言万语平安是福,千山万水学法是路,千步万步文明起步。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强化懂交规、守交规的重要性,从而引出“学习交规的必要性”这一知识点。通过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学习交通安全标志,达到学习交规、平安出行的教学目的。)。

○板块二:透视镜——查查病因。

师:类似上面这些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有没有违法?要不要受到处罚? 我们透视镜来查查。(在中间同学画的圆上板书:透视镜)。

生:违法。

生:没有违法。

师:有没有违法,你我说的都不算,法律说了算。评判的依据是三部交通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简称《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简称《实施条例》)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简称《实施办法》)。

师:本环节我们采取“交通法规知识分组PK赛”活动形式。上课前每位同学都拿到一份“交通法规小贴士”,下面公布活动规则:

(1)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分别命名。

(2)老师给出一幅图片,学生以法说案进行抢答。

(3)评价方法:抢答对法规条文计5分,理由分析到位计5分,若抢答错误则扣10分。

师:两组人数相等,每组所拿到的“交通法规小贴士”内容相同。下面老师给出图片,大家抢答:有没有违反交通法规违反哪条交通法规?(师逐幅出示图片)。

生:《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三条:“行人不得跨越、倚坐道路隔离设施,实施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

生:《实施条例》第七十二条第(五)项:“不得牵引、攀扶车辆或者被其他车辆牵引,不得双手离把或者手中持物。”。

生:《实施办法》第四十九条第(三)项:“行为人驾驶机动车时不得以手持方式使用电话。”。

生:《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八条:“车辆、行人应当按照交通信号通行。”。

生:《实施办法》第五十条第(六)项:“电动自行车限载一名十二周岁以下未成年人。”。

生:《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二条:“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

师:两组同学交通法规意识强,主动参与,各领风骚。猜想一下图片中人物违规之“行”的主要原因?

生:对会不会有危险怀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会没事。

生:其他人也违反交通法规,法不责众,就不在乎。

生:对交通法规不是很了解。

生:有很急的事,迫不得已。

师:通过讨论,我们发现行人违反交通规则的原因很多,甚至不乏可以理解的理由,但这些行为违法吗?

生:违法,违反交通法规

师:要不要受处罚?由什么执法机关来处理?

生:应受处罚,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

师: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有些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如醉酒驾驶机动车、交通肇事逃逸等违法行为,社会危害性严重,触犯刑法,是犯罪。当然,同严重的违法行为(犯罪)相比,日常生活中很多违反交通法规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较小,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后果:应承担法律责任。

师:可能有同学会反问:“行人违反交通法规的现象很多,但很少受到法律处罚呀?”这一方面说明有的人交通法规意识淡薄,公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执法水平需进一步提高,要加强执法力度。但不管怎么说,违反交通法规违法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应受法律处罚。

师:行人违反交通安全法规的违法行为,既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也可能给自己带来伤害。下面我们来看一则视频:“抢过斑马线,忽略生命线。”(略)。

师:通过本环节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违反交规,害人害己。

生:违反交通规则,是违法行为

师生归纳:违反交规,应受处罚。

师:是的,生命是宝贵的,容不得我们用冒险的方式来消费。我们交通法规常怀敬畏之心,就是对生命安全撑起牢固的“保护伞”。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图片的引入,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产生思维碰撞,促进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层层推进,明确违反交规的原因和严重后果,强化学生敬畏交通法规的意识。)。

○板块三:反光镜——照照自我。

师:你们每天来学校,要么自行前来,要么家长接送,但都离不开一定的交通方式。我们和家长的“行”遵守了交通法规吗?老师带来了第三面镜子——反光镜我们反光镜来照照自己和家长。(在右边同学画的圆上板书:反光镜)。

师: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善于反思自己的人,是追求完美的人。当你能认识到自身的缺点,你是一位聪明的人;当你敢将自己的缺点公之于众,并勇于改正,这说明你是一位负责任的人。你想成为追求完美的人吗?你想成为负责任的人吗?

生(齐声):愿意!

师:那大家敞开心扉吧!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违反交通法规违法行为

生:我有时横穿马路。

生:我有时自认为很安全,没按交通信号灯通行。

生:有时骑车时双手离把。

师:父母有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吗?

生:我上下学时,妈妈用电动自行车带我。

师:妈妈错在哪儿?

生:《实施办法》第五十条第(六)项:“电动自行车限载一名十二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我们已超过十二周岁。

生:爸爸开车时,有时接听手持电话。

师:发现父母违反交通法规,你将怎么办?

生:纠正父母的违法行为

生:今天学习交通法规,回去对父母普及交通法规

师:通过本环节学习,你有什么感悟?

生:遵守交通法规,从自身做起。

生:每个人从自我做起,文明出行。

生:文明你我行,平安树新风。

师生归纳:文明出行,从我做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体会交规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感受学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从自己做起。)。

◆结题:与法同“行”。

师:我们用望远镜、透视镜反光镜三种镜子照了与我们每天朝夕相处的“行”。望远镜使我们认识到要“学习交通法规”,透视镜使我们认识到要“敬畏交通法规”,反光镜使我们明白了要“践行交通法规”。我们学习法、敬畏法和践行法,树立交通法规意识,与法同“行”。

附:板书设计。

三、课例点评(浙江省德清县钟管中心学校 王卫华)。

(一)创新设计,灵动生成——活动有效度。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价值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心动到行动,促进学生发展。导入环节,教师独具匠心,采取师生同台画圆的方式,学生在比较中自然生成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认识。再如“透视镜”环节,采取分组抢答竞赛的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高潮迭起,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内化了交通法规知识。教师创新设计,搭建活动平台,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动态生成遵守交通法规意识。

(二)板块推进,问题导引——思维有深度。

思维能力培养是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本课按照“望远镜:望周围”—“透视镜:查病因”—“反光镜:照自己”三个板块组织教学,从远及近,从他人到自己,符合学生思维认知规律。每一环节又以问题任务为驱动,采取问题导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是培养思维的载体,提高思维深度的关键是引领学生在问题驱动下积极思考。师生通过思维碰撞,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深层次思考,思想品德学习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

(三)感悟生活,德育无痕——立意有高度。

法律课堂是严谨的,而生活是鲜活的。如何把严谨的法律知识融于鲜活生活之中,采用案例教学是最佳选择,唯有如此,法律教育才能“死”去“活”来。课堂中创设的“认识交通标志”“敬畏交通法规”和“践行交通规则”三个生活情境,每一情境都注重引导学生真心体验和感悟。如“认识交通标志”情境体验,学生感悟到:出行要文明,规则记心中。“敬畏交通法规”情境,使学生感悟到:交规违反违反法不容。“践行交通规则”情境,学生对“文明你我行,平安树新风”形成共识:对交通法规我们学习敬畏和践行。课堂通过生活情境创设,融法于案,让学生充分感悟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有效提升,课的立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5 次访问